台灣風景線:電腦時代的新聞自由 - 卜大中

台灣風景線:電腦時代的新聞自由 - 卜大中

美國《時代》周刊每年年終都會選出年度風雲人物作為封面,今年是才二十六歲的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創辦人馬克.朱克伯格獲選,理由是他創造的臉書全球共有五億人口使用,且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其個人名下資產高達六十九億美元。
雖然網路投票第一名的是「維基解密」的創辦人阿桑奇,但《時代》周刊編輯群認為朱克伯格的全球民間生活影響力大於阿桑奇,因而選擇朱克伯格。不過,對許多國家的政府而言,尤其美國,阿桑奇的破壞力巨大無比。
臉書和維基解密具有一些共同點:都是電子科技的產物、都是民間自發的創新、都是個人主義的產物、都主張開放透明、都是民主自由社會環境的產物,最重要的是,他們具體證實了「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假設。
臉書統治全球五億人口,影響範圍前所未有,朱克伯格有如「穿着T恤的國家領袖」。他在哈佛大學求學時,發現每個男生非常想知道某某美女是哪個系的學生?參加哪些社團、住在哪裏?怎麼可以認識她們?她們的個人資料像是姓名、年紀、身高、體重、三圍、籍貫、嗜好、興趣等;反之亦然,女生也很想知道男生的種種。「為甚麼我們不搭個網站讓每個人都可以上來交朋友呢?」
既然人人都想交友、想知道別人的朋友中有哪些也是我的朋友、大家互相八卦的慾望很強烈,那就架個網站吧,而這滿足慾望的平台就是臉書。臉書不但可和友人分享八卦、資訊、照片和影片,也滿足了每個人保護隱私的慾望,這樣才能讓人無所顧慮地使用臉書。它根據人性的需求設計臉書,創新加上體貼,很快地征服全世界。他說:「我試着使這個世界更開放」。由於臉書有揪團的功能,中國政府於是全力禁止臉書進入中國。

阿桑奇的洩密網站則是逼迫政府透明的利器。民主國家的基礎是建立在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上。我們納稅養政府,是為我們做事,怎麼可以拿國家安全為藉口,蒙蔽納稅人?現代政府保密嚴厲,傳統報紙與電視已很難拿到機密,新的網站可以用科技手段洩漏國家機密,也強化了人民監督政府的意志。臉書的創新和自由,給台灣壓制壹傳媒動新聞的創新甚麼啟示?維基解密的媒體言論自由權,清清脆脆地打了厭惡言論自由的馬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
如果從馬總統上任以來對新聞言論自由的壓抑趨勢來看,把年代電視台的執照吊銷、否決壹電視申請執照、通過《個資法》乃至《兒少法》等等,以限縮新聞言論自由,可以清楚地發現馬政府箝制新聞言論的意志。
新聞言論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根本;閹割過的新聞和言論自由,絕對沒有能力去為人民捍衞其他的自由,像是集會、結社。中國的媒體完全被閹割,以致無法呼籲釋放劉曉波,甚至連報道劉得到諾貝爾和平獎都被禁止。這是馬當局希望的模式嗎?陳水扁當總統八年雖很不堪,但至少比馬政府尊重言論自由,那時的藍色媒體按三餐罵扁,也沒聽說扁對付過哪家媒體。唯一遭新聞局吊照的東森電視台,遭法院判決政府違法,東森立即恢復營運。現在的馬政府官員血液裏的老威權基因非常活躍,也是民調中民眾對馬滿意度很低的原因。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