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雷曼迷債風波後,銀行銷售投資理財產品,一度進入冬眠狀態,但隨着歐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令低息環境持續,散戶尋找投資機會,已成為通脹重臨下抵禦財富被蠶食的「必要」出路,銀行界相信,潛力秀麗的理財服務,將是個人銀行市場定勝負的焦點,人民幣及高息產品是銀行發展的產品之一。
記者:劉美儀、呂雪玲
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兼個人銀行業務主管梁永祥表示,「唔投資啲錢就會縮水」,明年度該行繼續注重理財業務拓展,亦相信這個板塊將是個人銀行服務領域上,各行「決定輸贏」的英雄地。
結構產品簡單為主
鑑於明年初,銀行向客戶銷售非上市衍生產品,將正式執行金管局兩日落單冷靜期的規定,他相信結構太過複雜的產品,無論從符合法規要求及保障客戶利益上,均不宜推廣,結構簡單而直接的投資工具,較能切合一般客戶投資需要。
至於產品重點,是以利率回報為主抑或股票相關帶動,他認為,一切視乎市場情況及對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效應的估計,到底資金氾濫將引致息口再被「㩒低」,「唧高股市」,還是在通脹預期及經濟反覆不定的形勢下,股市繼續「牛皮」,孳息曲線進一步拉斜,他說仍待觀察研究後,再行部署。
梁永祥指出,理財產品的發展特色,是一切「睇天」行事,即投資環境決定一切,銀行的職責是把握契機,在市況逆轉前,將客戶引導至合適及回報更佳的領域上。他說,就像今年初,恒生積極向客戶推廣債券基金,但隨着第二季歐債危機出現,QE2又引發資金流向區內股市,該行及時在債市下跌前,將客戶「提早」帶入股票產品一樣。
東亞銀行(023)副行政總裁李民橋亦表示,低息環境下,人人尋找投資機會,該行希望在配合人民幣業務發展規定及市場氣氛下,推出更多相關人民幣保險、基金及投資產品,並發掘高息業務機會。
內地客成主要目標
展望明年個人銀行業務前景,他認為,甚具挑戰性,包括監管要求進一步提高、銷售冷靜期執行、息差水平看不見擴闊空間及財富管理前線人手競爭激烈等問題,不過,從積極方面看,本地經濟持續好轉,今年強勁的貸款增長亦可望持續至明年,帶動產品交叉銷售,均有利銀行拓展非利息業務收益。
星展香港董事總經理兼零售銀行業務總監王潔鳳指出,隨着中港兩地金融越益融合,「香港不再是700萬人口的市場,而是面對13億人口的市場」,故該行來年在產品線上的配合,亦注重來自內地客戶的需求。
她已要求該行產品部研究一些能提高人民幣存款回報的結構產品,可以是投資於一些衍生工具、期權或與指數掛鈎的產品,認為面對本港人民幣存款急增,有關產品會有市場需求。
銀行界對拓展業務意見
恒生梁永祥(左圖):
該行明年繼續注重理財業務拓展,相信這個板塊將是個人銀行服務領域上,各行「決定輸贏」的英雄地
東亞李民橋:
希望在配合人民幣業務發展規定及市場氣氛下,推出更多相關人民幣保險、基金及投資產品,並發掘高息業務機會
星展王潔鳳:
該行會研究一些能提高人民幣存款回報的結構產品,可以是投資於一些衍生工具、期權或與指數掛鈎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