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中央堅決抑制少數城市樓價過快上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前天表示要房價保持合理水平後,《人民日報》昨天發表文章,批評「土地財政」(即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權來維持財政收入)產生高地價及高價房,不利優化經濟結構。《新華網》更籲要謹防境外熱錢將內地樓市當做「蓄水池」,資金大進大出。
和黃附屬32億奪南京地王
官方喉舌續指地方政府與外資令地產難「退燒」,其言論未影響地產商買地熱情。南京在12月24日完成六幅土地拍賣,其中四幅為需要上報國土部的「地王」,包括和黃(013)旗下的博澤投資以31.8億元(人民幣.下同)奪得的河西地塊。招商地產擊退和黃、萬科、金地、中海等地產巨頭,以18.6億元購得另一河西地塊。
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昨公佈拍賣五幅住宅用地與三幅工業用地,較矚目的為中信地產以22.687億元奪得北京亦莊新城地塊。不過,該地塊平均樓面價為每平方米1.8萬元,低於市場預計的2萬元。
截至昨日,北京土地出讓金已經達至1587.4億元。若今日(28日)兩地塊成功出讓,預計全年北京土地出讓金有望突破1600億元。《人民日報》料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亦有望突破2萬億元。
官報批評,土地財政是高房價的罪魁禍首,雖然地方政府由此獲得充裕收益以創造就業、提升城市化,但在獲得這收益的過程中,徵地──賣地──收稅收費──抵押──
再徵地的滾動模式,造就地方政府、銀行及開發商得益。在這種聯結機制下,政府從農民手中低價徵地,再向市場高價供地,產生高價地,進而產生高價房。文章又引述專家意見,倡徵房產稅、加速徵地改革以改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