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署嶄新方法拆卸牛下

房署嶄新方法拆卸牛下

【記者馮永堅報道】早前引起懷舊熱潮,全港最早期公屋之一的牛頭角下邨正在拆卸中,由於其中有五座樓宇是用當時最「潮」的建築技術,預製式組件興建,加上全港沒有拆此類樓宇經驗,房屋署採用嶄新拆樓方法,把石屎牆、樓板等逐件拆走,減低噪音及塵埃之餘,亦減少樓宇發生坍塌風險。
67年落成的牛頭角下邨有7座樓高16層的樓宇,當中8至12座採用當年最新的建築技術,即預製式組件搭建而成。時至今天,拆卸牛下時為房署添了不少困難。房署總結構工程師蔡惠棠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年建牛下時就如砌積木般,把牆及樓板等預製組件逐件裝上,如用傳統剪碎石屎的拆樓方法,不同層數的預製組件會受不住壓力而發生倒塌,危害工人性命。

拆卸費用逾二億元

房署將採用嶄新拆樓方法,先在最高層的單位及走廊安裝鋼支柱及斜撐,鞏固預製組件。工人切割連接組件之間的鋼筋及水泥,再用鐵索固定組件,最後用天秤逐件吊走組件。
蔡惠棠稱,此拆樓方法較安全,但較耗時,「家要四日先拆到一層樓,比平時至少慢半日」。
房署特別成立建築訊息模擬系統,監察拆樓過程。地盤會有閉路電視監察工人如何拆樓;結構工程師亦會駐場,詳細向工人說明拆樓次序等。拆卸的組件會運走後才剪碎,用作其他地盤的馬路及平整地盤物料。整個拆卸工程約2.33億,明年9月會完成。
房署收集了逾500件居民捐出的沙發、電視及風扇等舊家具,待牛下重建完成後展出,以展現昔日牛下居民生活點滴。

圖為「牛下」未拆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