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經濟持續低迷,美聯儲局需要繼續維持低利率政策。此外,聯儲局又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來刺激經濟,以免國家陷入通縮。在這環境下,美元將面臨進一步貶值的壓力,而與之掛鈎的港元也難免被牽連。相反,香港經濟已逐漸復蘇,通脹正在不斷上升。在這歷史時刻,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港元的命運。
問題在時間及形式
首先,為了抗衡通脹,市民紛紛減持港元作其他投資,而現時最保險的投資當算是人民幣。其次,現時很多投資產品都以外幣計算,尤其是那些與人民幣掛鈎的金融產品,其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又備受追捧。港元還派得上用場的地方恐怕只剩下在市面上流通着的那些港幣和作為交收工具。可是,基於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相信不少商販都更願意收取人民幣。試想,如果一般市民自發地把人民幣作為日常的交易工具,這時候港元的流通便只局限於虛擬世界裏。但到那時,又有多少人願意繼續用港元作為交收呢?
當然,以上的一切只是個假設,癡人說夢。如要真的過渡到那一天,我們還有很多技術性問題要解決,如:人民幣的流通性和現有資產的估值等。但在中港交流越見頻繁的今天,兩地貨幣最終融合是可以預見的,問題只在乎時間、形式和步驟。莫非又一次的被老爺子言中,毋須五十年兩地便自然的融合了。
朝陽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