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小說《Changeling》(《被偷換的孩子》)入選2010年英仕曼亞洲文學獎(TheManAsianLiteraryPrize)十本入圍作品之一,彷彿在競技場上出現一個巨人。他贏了別人,不足為奇;別人贏了他,卻會格外驚喜,把打敗諾獎得主當成額外大獎。
邀人挑戰諾獎得主
「正是如此,若果畢飛宇勝過大江健三郎,這將會是個話題。」第四屆亞洲文學獎董事局主席大衞帕克(DavidParker)接受訪問時說。那麼大江參選會不會有點不智?「信我,若果他能拿走3萬美元獎金,準會很高興。」一旦失敗呢?「對他根本不是問題,以往參選諾獎,早慣勝負罷。」
獎項結果將於明年3月揭曉。入選名單中,超過一半是印度作者作品,其餘包括一位菲律賓作者;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原著小說作者畢飛宇,以《ThreeSisters》(《玉米》)成為唯一入圍中國作家。本身是小說作家的Parker,有份促成大江健三郎參選。「我多次聯絡大江的出版商,但對方遲遲沒有反應,直至我親自找上他在紐約的出版代理(LiteraryAgent),翌日,作品就被呈交參選」。
Parker說,入圍的不論是原著英語版本或是英譯版本,都必須於獎項年度即2010年出版。他承認出版商替作者參選當然有銷書考慮,但作家地位受肯定也很重要,「很多人大概會說,大江已是個老頭,巔峯之作都是很久以前寫,若果今次勝出,人們就會有興趣再次看看他新作是不是更成熟或別有趣味了」。想引人注目,何不邀請村上春樹加入戰圈?他說村上今年沒有英語版新書出版。
港閱讀氣氛待提升
作為獎項董事局主席,Parker希望亞洲包括香港的讀者閱讀甚至討論參賽作品,「在英國,BookerPrize入選名單一出,讀者就會非常雀躍的翻看,激烈討論」。曾是中文大學英文系講座教授並任教寫作課程,他明白在香港,英語小說是小圈子趣味,閱讀氣氛還有待提升。「香港是個很奇怪的都巿,香港人需要更多看書的鼓勵」。他所見,倫敦地鐵與香港地鐵上的乘客就很不同,前者會看厚厚的書,後者喜歡玩手機遊戲。
不論外人怎樣看,消費者決定巿場永遠是對的,但Parker說,亞洲小說日漸流行,亞洲人學習英語的背後動力無可估計:「想想中國有多少人想學英語,那最少是數以十萬計銷量的巿場。還有印度、南韓及新加坡呢?」好小說留給讀者無限想像空間,在商業世界裏,也創造巨大巿場潛力。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