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康文署掛着「增強知識」的口號,但採購政策則是越流行的書,購買量越多,可說是與私人市場對着幹。諾貝爾和平獎應屆得主劉曉波的《大國沉淪》,全港圖書館只有16本;2011年《地圖王》卻有72本。有出版商批評康文署為了「交數」,近年偏向購入消閒書籍,搶去私人市場的客人。
出版商質疑為「交數」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葉海旋說,公立圖書館可能為了交數,刺激借閱率,近年採購傾向消閒書籍,比嚴肅的學術書籍購買量高兩、三倍。此舉已培養了讀者駐守圖書館看免費書的習慣:「好多讀者長期守喺圖書館,守候館員拎啲書出來。」
從公立圖書館的書籍藏量,可以了解康文署的購書口味。2011年《地圖王》,全港圖書館入了72本;《京阪神平食‧平玩‧平買全攻略》,各館共有94本。應屆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大國沉淪:寫給中國的備忘錄》,各館只有16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靈山》,也只得15本。
康文署表示,讀者需求量大的書籍,如一般知識性及消閒性的圖書,圖書館購買的冊數會較多。發言人辯稱,圖書館採購政策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佈的「公共圖書館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