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鬼的弔詭 - 楊照

楊照:鬼的弔詭 - 楊照

中國人習慣稱洋人為「洋鬼子」,強調他們「不像人」的性質,外表上和行為上的「不像人」。有趣的是,社會學家,也是敏感無比的文化觀察者費孝通,去美國居住了一年,卻以「鬼的消滅」來描寫、形容美國社會。
費孝通是大戰期間,一九四四到四五年間去了美國,將他對於美國的印象,寫在一本叫做《初訪美國》的小書裡。書中最後一篇文章「餘筆」完成的日期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再過一星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國的八年抗戰終於結束了。
費孝通早知道中國重視傳統,相較之下西洋不是如此。不過去到美國之後,他修正了原本的想法。美國人對於自己國家的歷史知識有一定的重視,「從大處講,……每一個孩子到紐約的總是要去瞻仰自由女神的具象,回來就必然會尋訪那華盛頓常到教堂。在華府,有著高矗百尺的華盛頓紀念塔,有林肯的紀念堂,現在,還有哲斐孫的紀念堂。凡事只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築,甚至會加上古蹟之名來加以保存。從小處說,他們會記日記,他們會寫自傳。」
美國人也很重視歷史,那麼到底和中國人有什麼差別?有。美國人的態度,是「有意的、理智的、和做出來的」。美國人是沒有鬼的。費孝通說:「傳統成為具體,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成為神聖,成為可怕可愛的時候,它就變成了鬼。」
他回憶幼年家中,所住的樓房有一半總是鎖著,留給不太常見的叔叔伯伯回家來住,還有一小半是永遠照不見太陽的黑房。「至於柴間背後的大廚房,花園後落的小屋等,更是有如神話中的去處,想起了都會使孩子發抖。這種冷落暗淡的房屋中,人的世界比鬼的世界小多了。」
「我絕不誇大,像我這種小市鎮裡長大的人,幼年時節,人和鬼是一樣的具體、真實。人事忘得了,鬼事卻磨滅不了。我至今還清清楚楚記得,我哥哥怎樣在樓上看見了我們丫頭關了房門,可是下樓來看見那個丫頭明明白白在樓下,從沒上過樓。──再想起來還是親切得好像我自己的經歷一般。」
那一代很多人都在「人的世界比鬼的世界小多了」的環境長大,費孝通和大部份同代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他毫不遲疑地懷念那樣的環境,將「有鬼」這件事視為中國和美國的主要差異,而且,哈,「能在有鬼的世界中生活是幸福的。」「……有一點為生長在沒有鬼的世界裡的人可惜。這次在美國住了快一年,最覺得生疏的,就是沒有人和我講鬼故事。我絕對不願意恭維這個世界。」
他不羨慕沒有鬼的社會,鬼維繫了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間的關係,不至於陰陽兩隔徹底分開。有鬼的社會,小孩子怕鬼,卻換來可以讓老人沒那麼害怕死亡;充滿了鬼的世界,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經常穿梭交錯,其實是人的延續;鬼消滅了的世界,人死了就死了,連變成鬼的機會也沒了。
滿街都是「洋鬼子」,但可憐的這些「洋鬼子」卻被取消了死後做鬼的資格,這奇特的鬼的弔詭。
文: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