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緣千里能相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去年底對23隻戴上衞星追蹤儀的野鳥進行追蹤監察,當中一隻編號#91268雌性針尾鴨,昨早被職員發現在米埔魚塘中浮游,趕得及在港過聖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護區主任梁嘉善說,這隻針尾鴨今年2月飛離本港后海灣北歸,同年6月中回到距離香港5,800公里的北極圈,居留三個月繁殖新生。北歸途經江蘇省沿海、近日充滿火藥味的南韓黃海水域、日俄主權爭議的庫頁島。
身上仍背衞星追蹤儀
直至今年9月這隻針尾鴨再次南遷,先落腳日本本州,住宿一個月,本月初飛越大海抵達浙江省,再隨着寒流,於18日抵達廣東。本月20日基金會收到這隻針尾鴨的訊號,發現牠身處廣東省柘林灣濕地,至昨日有職員在米埔教育中心外的一個魚塘內發現其蹤影,當時牠仍背着衞星定位追蹤儀。
該項計劃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助,背着太陽能衞星定位追蹤儀的野鳥,除有助研究野鳥南北遷移路線,有效在濕地投放保育資源外,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等合作夥伴,還可透過計劃,研究禽流感等雀鳥流行病。
針尾鴨小檔案
‧學名:Anasacuta
‧香港分佈狀況:后海灣、船灣、塱原及錦田
‧食物:以植物為主,包括苔蘚、水草和雜草的種子,也會吃軟體動物如淡水螺和昆蟲。
‧外形特徵:尾部尖長如針,在淺水區覓食時經常會將頭栽到水裏,身軀前半部潛入水中,臀部朝天,形成一個如同倒吊的姿勢。
資料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