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體壇大事回顧--本地體壇香港足球 10年虛度

2010體壇大事回顧--本地體壇
香港足球 10年虛度

2010年是香港體壇豐收一年,除港隊在廣州亞運取得歷來最佳的8金15銀17銅,港足亦自半世紀以來首次晉級亞運足球淘汰賽。只是各體育項目仍受不同問題困擾,本地唯一擁有職業聯賽的足球,過去10年缺乏資源、長遠發展方向及目標;就算南華再組巨型班,港隊在東亞運奪金,仍難拾昔日光輝。

前「香港足球先生」、傑志助教鄭兆聰,親身見證從商業大軍快譯通退出,到南華再起的10年光景;他慨嘆香港足球如未能得到政府更多支持,只繼續依靠熱心老細支撐,肯定難有突破。
鄭兆聰為前港隊中場鄭國根兒子,其後隨父移民哥斯達黎加,曾入選哥國青年軍;90年代初回流香港球壇發展,曾效東方、南華及快譯通等大球會。98年,鄭兆聰以過百萬年薪轉投快譯通,經歷過香港足運90年代的小陽春、到00/01球季快譯通退出,南華改組「全華班」的低谷。

01年快譯通退出重擊球市

鄭兆聰直言,快譯通退出後,因球市轉差未能找到新班主支持,南華高層決定改組全華班,對球市造成沉重打擊:「快譯通退出好震撼,因為該隊是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商業球隊;快譯通從91年申請加入甲組,每季花數百至過千萬元班費爭取成績。」他續說:「快譯通增加賽事競爭性,為球員提供更好待遇及出路;但經過10年營運,高層有感已完成歷史使命,決定退出。聯賽少了一支有份量球隊,之後連南華也改組青春班,實在是雪上加霜。」
南華成績好壞向來主宰本地球市,千禧時代中期,南華宣佈大幅削減班費改組「全華班」,在06/07球季更護級失敗;其後商人羅傑承獲邀擔任南華足主改組巨型班,並獲足總挽留在甲組。

快譯通(圖)曾經輝煌,該隊01年退出,對球壇打擊不小。

南華傑志抗衡添生氣

鄭兆聰指出:「香港足球好特別,既沒有長遠發展方向,亦沒有踢波風格;幾十年高低起跌,熱鬧過又淡過,但不同年代也試過有好球員,亦有高質外援來港。你可以說,上上落落是香港足球特色。」
誠如聰仔所言,歷年單靠熱心班主,不可能有長遠發展:「如果老細唔搞,球會就散,這情況在外國不會出現;因為全世界足球行體育會或球會制,球會不會因老細唔搞而散班。香港卻是這樣,對講求長遠發展的足球而言,是很大問題。」
鄭指出,羅傑承這幾年大搞南華,確實帶來衝擊:「球圈人知道,南華近季大搞,傑志又有一位好有熱誠的班主(伍健)帶領,兩支老牌球會抗衡,確實帶來生氣及競爭。本地足運短期需要多些像南華及傑志這樣的老細,惟長遠始終要靠政府支持。」
「香港不是沒有球迷,像畢特早前為南華在港甲對飛馬,有近9,000球迷入場;如果球會搵多幾個這級數的外援,根本不愁球市。問題是其他球會有冇能力?唔通要這級數外援去青衣或深水埗同你踢?」

足運一定要政府支持

將來足運怎樣?聰仔認為,如果政府肯每年掟3、4千萬元給甲組球會營運,而甲組隊可擁有自己的訓練場,再學90年代日本般在球會層面做工夫,搵好外援,再在學校層面做基層推廣,令小朋友與家長相信做足球員有好出路;日本現在的成功,其實香港亦具備類似條件,可惜始終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