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的意義,是施比受更幸福,但愛和施予不應只限於聖誕節。美國一位演員自今年4月起,省掉非必要開支,立志在一年內捐錢給365個慈善團體。這位「微型慈善家」深信並非只有富翁才能貢獻社會,他的善舉引起漣漪效應,網民也仿效他的做法經常捐錢,令更多有需要人士天天都像聖誕節一樣快樂。
社交網發揚助人精神
生於芝加哥的加西亞(CarloGarcia圖)曾參演多齣舞台劇和電影。他形容自己是個平凡人,最幸福是有個好媽媽,教導他即使擁有很少錢,也可以做很偉大的事。八個月前,他決定實踐這個道理,「我不是賺很多錢,但可省掉不必要開支」。他不再去星巴克(Starbucks)買咖啡,每天就可省下5美元(39港元)捐出去。他又減少添置新衣,目標是「不要捐到破產,但每天都捐獻」。
在美國,捐獻者多屬老年人。加西亞認為年輕一代應該接棒,因此寫網誌紀錄捐獻行動,接觸年輕人。至今有5,000名網民透過社交網站facebook、Twitter等關注他的善舉。他每天選一個慈善機構,捐獻小額善款,幫助不同社群,有病者,有貧困兒童,希望網友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機構進行捐獻。行動效果不錯,他迄今捐出3,029美元(23,626港元),而效法他的網民也捐出5,792美元(45,177港元)。
加拿大戈斯林教授也受到感染,捐了100美元(780港元)給兩個機構,又每月捐21美元(164港元)給國際特赦組織。戈斯林說:「施予不一定要等聖誕節,有需要的人士全年都需要幫助。」
專家指類似加西亞這種微型捐獻行動,可改寫慈善事業面貌,如海地大地震中,民眾透過發短訊捐款,每通10美元(78港元),很快就籌得2,500萬美元(1.95億港元)。關注發展中國家食水供應的機構Charity:Water,也在社交網站籌得1,100萬美元(8,580萬港元),幫助逾100萬人。加西亞說:「你不必是富翁或名人,也可貢獻社會,而這份貢獻,會引起漣漪效應。」
MS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