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賄醜聞殺傷力如颶風美肉彈巴哈馬傾國傾城

行賄醜聞殺傷力如颶風
美肉彈巴哈馬傾國傾城

三年前暴斃的美國肉彈安娜妮歌史密夫(AnnaNicoleSmith),生前只屬二線名人,但「維基解密」網站(WikiLeaks)最新公開的外交密電指,她在中北美洲島國巴哈馬(Bahamas)有傾國傾城魅力,引爆險拖垮整個政府的醜聞,對巴哈馬政壇的殺傷力,猶如四級颶風。
曾為《花花公子》玩伴、Guess御用模特兒、真人騷明星和石油富商夫人的安娜,2007年2月因濫藥在佛羅里達州一間酒店暴斃,終年39歲。她香消玉殞前半年,曾移居巴哈馬,在當地引起高度關注和連串風波。

「令大眾着迷」

美國駐當地外交官在兩篇密電形容,自令英皇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辛普森(WillisSimpson)跟丈夫移居巴哈馬首都拿騷(Nassau)後,「沒有美國禍水紅顏像安娜那樣,令巴哈馬大眾着迷和主導當地政局。」
安娜2006年申請巴哈馬居留權一個月內極速獲批,比一般申請需時一年快得多,觸發當局偏幫權貴醜聞。當地報章指安娜給了移民部長吉布森(ShaneGibson)1萬美元(7.8萬港元)支票和2.5萬美元(19.5萬港元)名錶厚禮,又給吉布森父母工作,她死後更有她和吉布森在床上擁抱照曝光,令之前民望甚高的吉布森下台。美國外交官說:「安娜醜聞令吉布森不再是巴哈馬人民的保衞者,而是權貴的扯線玩偶。」
安娜兒子丹尼爾(DanielWayneSmith)同年9月濫藥暴斃案,又令當地多名醫院人員被指搶救無能丟職。死因庭遲遲不公佈丹尼爾死因,令政府被指為免安娜尷尬,故意拖延,政府被逼開除死因裁判官和解散死因庭。
美國外交官在密電稱:「自1965年四級颶風「貝齊」(Betsy)登陸後,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可以在拿騷造成這麼大的破壞。」密電列舉被安娜風暴吹倒的受害人,包括移民部、吉布森、死因庭、當地一間著名醫院和律師行,甚至進步自由黨政府。
後一篇密電在2007年3月發出,指連串醜聞成反對派攻擊政府的彈藥,又令傳媒重振監察政府角色。兩個月後進步自由黨政府就在大選倒台,就算巴哈馬經濟強勁,也救不了他們。
美聯社/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