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底因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倍增,清算行為參加行提供在滬兌換額度突然「用爆落閘」後,至本月初銀行公會訪京,央視節目指十億熱錢囤積香港,伺機衝擊人民幣的報道,其間有關本地貿易結算平台,已被利用為炒賣人民幣基地的言論,傳得沸沸揚揚,本港財金高官以至特首,紛紛站台解畫,否認熱錢囤積,惟業界仍憂慮,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會被迫進入冷凍期。
3個月期付款獲優先兌換
人行與金管局磋商後,昨公佈的一系列優化措施,猶如中央重新開閘,熱錢湧港炒人民幣不攻自破。市場指,公佈中釐訂參加行通過清算行在滬購滙的貿易支付,需為3個月內進行的交易,對堵塞懷疑香港成為人民幣炒賣中心等陰謀論,尤其有利,亦符合規範化發展。
對於使用兌換額度需為3個月內貿易支付,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恆解釋,按該局現場審查所得,過去一年,大部份貿易結算所涉支付期,均屬短期為主,9、10月間才出現較長期的支付安排,但並非長期便含炒賣成份。他說,讓3個月期貿易支付優先兌換,希望兌換需求能更平穩分配,避免短期波動。
恒生銀行(011)總經理馮孝忠認為,一般貿易支付期平均為3個月,新措施將有關運作更加規範化,在不窒礙貿易結算發展前提下,亦有利堵塞關於香港演變成人民幣炒賣中心的懷疑論。
另外,公佈亦要求參加行的人民幣長倉或短倉,不逾其人民幣資產或負債的10%,該局解釋,此舉與其他外幣業務現時的運作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