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政府合署的變遷 - 利奧

中區政府合署的變遷 - 利奧

過去,中區政府合署是一個開放程度極高的公共建築,市民可以隨意接近。中環的打工仔當年甚至可以自出自入於政府合署的餐廳用餐。雖然將政府總部安置在一個居高臨下的山丘上面,隱含殖民統治者的傲慢心態,但其開放性又消除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尖銳對立,令政府山所代表的權力具有了親和性。
回歸後,中區政府合署中座與東座逐漸被重重鐵欄封鎖起來,政府總部的開放性蕩然無存,變成猶如皇宮一般的封閉建築。一方面這是因應示威活動而加強保安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則反映管治者對民眾採取的戒備心態。於是,中區政府合署不再具有親和力,而淪為權力的單純展示。

象徵政府脫離民眾

現在,政府計劃在總部遷往添馬艦之後,將中區政府合署西座拆除,改建為一棟三十二層、高一百五十米的寫字樓。該發展項目亦包括一個佔地數千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商場。將政府建築奉獻予地產商,權力與財閥之間的勾結暴露無遺。如果這樣的規劃最終得以落實,那麼這裏無疑會成為一個絕佳的公民教育基地。試想像一下,將來中學通識課的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這個當年的政府總部、如今的商業大廈,講授香港地產霸權的來龍去脈,實在應景。
從開放到封閉、從封閉到割地,中區政府合署的變化象徵權力逐漸脫離民眾、投入財閥懷抱。這正是香港政治發展的一個縮影。

利奧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