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人卻被政府吞噬了。諾獎頒獎典禮上為獲獎人準備的座椅是一個無言的控訴。空椅無疑有巨大的象徵意義。以人為本,被吞噬的不只是劉曉波,還有其他民權人士、維權律師,乃至為愛滋病人奔走的社會改革者。甚麼是「和諧社會」?大陸網民五花八門的評論顯示,和諧社會已變成一塊最大的遮羞布。強迫拆遷,你要違抗,把你「和諧」了。官員迫害,你要上訪,把你「和諧」了。毒奶肇禍,你要鬧下去,把你「和諧」了。「和諧」成為一個含義豐富的動詞。「當心,可別給『和諧』了!」言下之意是別給黑社會「做」掉。在這裏,黑社會和政府似乎又成同義詞。對中共賣力宣傳的胡溫新政來說,這自然是個絕大的諷刺。靠壓服來對付社會異議,靠囚禁來對付維權活動,把和諧當做一塊遮羞布,其實正是對和諧社會的褻瀆。
新權威主義弊端叢生
中共未嘗不知道,行之有年的新權威主義已經左支右絀,弊端叢生了。新權威主義作為一種經濟發展的國家功能理論,強調東亞新興工業國成功的秘訣並不在於市場機制的自由運作,而在於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官僚體系的引導和干預。這個體系基本上又是威權政治結構下的行政官僚和掌管經濟決策的技術官僚的結合。行政官僚對政治和社會的威權控制,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使技術官僚能夠得心應手地進行長程規劃與決策。威權控制當然談不上民主人權,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似乎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這個理論的弱點是忽略了東亞新興工業國的發展策略其實是複製日本的模式。日本雖有長期一黨獨大的政治傳統,講求政府的統籌協調功能和行政威權貫徹經濟效率,但日本卻一貫堅守《和平憲法》,多黨共存,從未剝奪人民的基本權利。新加坡同樣是一黨獨大,但政黨政治和定期選舉也都並存。東亞小龍南韓台灣,經過發展初階段後也紛紛走上民主道路。
社會兩極分化缺公義
目前,新權威主義在中國面臨的困境是,儘管經濟有巨大成果,政治上由於缺乏外在監督而貪腐橫行,社會兩極分化,缺乏公義。胡溫推出和諧社會的口號,原是希望能夠再拖些時日,但我們只需從共產黨中紀委調查的貪腐案件最終提到法院起訴的比例,就可知「自清」的方法行不通,不能不走司法獨立和三權分立的路。今日大陸政改停頓,向上提升的階段性要求受挫,主要原因是享有獨佔利益的接班太子黨害怕失權,所以全民受綁架,改革和反改革的勢力暗中較勁。如今在諾獎逼出的圍城心態下,保守的反改革勢力暫居上風,要「正本清源」,統一思想,向政改說不。可是從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階段性向上提升的趨勢終不可擋,諾獎效應將是一帖有力的催化劑。
文: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