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奧巴馬二○一二年贏得連任(現在看來可能性頗高),史學家會認定,他是從十二月六日這天開始東山再起的,這是二○一○年「重大減稅妥協法案」達成朝野協議的日子。
奧巴馬的十一月過得很糟。經歷了他自己坦承一敗塗地的期中選舉後,他逃離現場,到亞洲參加一連串不成功的會議,回國後又得面對已不中用的跛腳鴨國會。
如今,奧巴馬帶着他令人讚嘆的減稅妥協法案,重起爐灶。他不必大張旗鼓,就突然回到舞台中央,演的不是普通角色,而是協調者、交易掮客、以及一齣耗資一萬億美元的大戲中最重要的主角。
只花五周便恢復氣勢
過去,克林頓是所有東山再起總統中最厲害的一位,他在一九九四年期中選舉一敗塗地,直至一九九五年底才真正恢復氣勢。
奧巴馬更有能耐,他突破周遭不友善的氛圍,瞬即贏回其總統的重要性,成就更讓人讚嘆。
還記得期中選舉後出現的疑問:奧巴馬能調整到中間路線,讓那些在十一月選舉中背棄民主黨的中間選民重新支持他嗎?如果可以,要花多久時間?答案是:五周。這真是創了紀錄,不過必須要加上星號註記──共和黨不僅為他開路,還在那條路上灑玫瑰花瓣。
第一個象徵奧巴馬重新調整到中間路線的信號,是他和典型溫和派民主黨人克林頓共同現身。數日後,參院就以八十一比十九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減稅妥協法案。投贊成票的共和黨參議員人數眾多,頗有助於消除奧巴馬任期前兩年內兩黨界線分明的污點。
儘管如此,仍有右派人士沾沾自喜,以為其策略奏效,奧巴馬將喪失自由派的支持根基。一派胡言。他「永遠」不會喪失其支持根基,不然自由派還能上哪兒去?在這個自由派人口僅勉強佔百分之二十的國家,有奧巴馬當總統,已是最佳結果了。
比克林頓足足快一年
自由派人士只是在臣服於奧巴馬膝下之前,行禮如儀地憤怒批評、厲聲指摘,就騙過了那些沾沾自喜的保守派人士。他們的激烈抗議,令人回想起過去在政黨全國大會中看到的示威,輸掉初選的總統參選人擁護者,會在議場走道上跳腳叫囂一陣子,但終究會安靜下來,鼓掌通過提名另一人成為候選人。
奧巴馬在他政治生涯最低潮的時刻,成功推動減稅妥協法案。連支持它的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萊恩都承認,法案中的不必要支出達三千一百三十億美元。
前總統列根的反對者最大(且不斷一犯再犯)的錯誤,是低估了他。奧巴馬的反對者也一樣。不同之處在於列根過於自信,招致別人低估他,而奧巴馬則是過於浮誇,在任何場合中都想當最聰明的那個人。所以他才會在上周朝野達成減稅妥協方案後那場災難般的記者會中,表現得如此易怒。
但別被他的防衞態度或敏感易怒的脾氣騙了,總統可是個聰明人。有多聰明?他的東山再起可比克林頓快了足足一年。
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