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指身體溫度高於正常的體溫(即攝氏37.8度、華氏100度)。大部份的發燒都會自行痊癒,不會構成生命危險。發燒多由感染、身體組織受損(如心肌梗塞或手術後)、抗體反應或藥物所引致。引致發燒的物質可以是外來物質,例如入侵的細菌或其分泌的毒素,或是內在物質如免疫細胞分子、干擾素等,它們直接或間接促成前列腺素PGE2的形成,繼而提高溫度調節核心的設定點,數小時內體溫會提升開始發燒。
體溫可能因不同的量度方法而有所差異,衞生防護中心列出以下之度數可作參考:
肛探:攝氏38度(華氏100.4度)
口探或耳探:攝氏37.5度(華氏99.5度)
藥物治療方面,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等為有效及安全的退燒藥。撲熱息痛可藉抑制中樞神經的環氧化酶來減少前列腺素PGE2的製造,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則可抑制周邊及中樞神經的環氧化酶。
退燒藥物一般建議連續服用至少24小時,然後如未退燒可繼續服用。由於藥物往往需要最多6小時才達到退燒的效果,故太頻密的體溫量度(每一至兩小時一次)只會令患者過度緊張,所謂「發燒恐懼症」,患者可能會因而服用過多的藥物,導致藥物過量,故建議每天量度三至四次便足夠。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