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糧,心裏不慌,中國領導人早已領悟;更在04年開始將「三農」(農村、農業、農民)政策列為一號文件,本周召開為期兩天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以明年初公佈的一號文件為重點;確定新一年工作目標和任務。按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管理好通脹預期」將是一號文件靈魂。
加快拓農業水利設施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舉行前,內地傳媒已紛紛報道一號文件將着重發展現代農業、農產品的有效供應,並重點加大對農業水利設施、農業科技進步等。中國11月食品價格勁升1.7%,是推高通脹元凶,一號文件提到農產品要有效供應,是對症下藥。
加大對農業水利設施方面,小民覺得更有意思,理由是中國近年力推工業化與城鎮化(兩化),農民與農地會跟着政策轉變,糧食地區結構亦在不知不覺間改變。小民從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中查閱資料,發現其中7個糧食主銷區,09年自給率僅34.6%,較05年下降4.7個百分點。自給率降本令人憂,兩化趨勢與中國在糧食要做到自給自足的大原則漸有所違。
更令人憂慮的是,糧食產能越來越向水資源更為短缺的北方地區傾斜,因此中國農業面對大潮流轉變,要求存,善用與加大農業水利設施變得十分重要。
發展商品期貨難穩糧價
其實,中國推行工業化與城鎮化令三農面臨挑戰,處理得宜亦是機遇,所謂機遇離不開金錢。中國人口到了2030年前後,將高達15億,這個市場怎能不尊重,你看,滙控(005)與東亞(023)已全速發展農村金融。農民若趕上現代農業的快車,食着政策,按理該樂透。
對於貧農而言,要嚐成果,要體力加腦力才行。內地一些地區,若干貧農聯合將農地結合起來,以公司形式與當地政府屬下單位合作,一起發展農產品,據悉初步成績不俗。
「三農」政策成事在人也在天,氣候突變往往令農產品失收,熱錢便乘勢殺上,因此小民認為,內地監管機構近期為針對炒風而收緊商品期貨遊戲規則,甚至大力發展期貨產品,從穩糧價角度來看,非治本,情況就如加息也不能令食品價急跌一樣,因此中國在儲糧制度上要加強,例如可參考美國,增加企業與農民參與儲糧。
足夠儲糧,哪來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