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冬食湯圓 弟弟新書包 媽媽的聲音聖誕小小小心願

過冬食湯圓 弟弟新書包 媽媽的聲音
聖誕小小小心願

外地入口的聖誕樹正在各大公司滲出松香,香港一百個貧窮角落裏的心聲也透過聖誕願望傳開。一如《聖誕頌歌》同情窮人愛惜兒童的心態,有人希望食一頓湯圓;有人希望與失散母親見一面;有人只想有個新書包,這樣卑微的要求也有珍貴的價值,讓人感動。
先說深水埗幸福邨百多呎公屋單位的李伯及麥婆婆夫婦,兩人每月靠李伯2,000元綜援度日,想起周三是冬至,老妻說:「有錢就冬,冇錢就空,過冬可以食湯圓就好嘞。」她長年沒有溫飽,試過在垃圾桶撿白飯回家吃,熱湯圓願望背後,是貧病老夫妻走出灰暗的故事。 記者:冼麗婷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願望成真計劃」共收集約100個聖誕願望。提出心願的人,包括64歲的麥麗紹。她2007年前從中山來港,照顧84歲患高血壓及不良於行的丈夫。在深水埗生活3年,比鄉間生活還要困苦。按理她可不必來港,可是她說:「我哋結婚30幾年,唔係30幾日,點可以唔理佢。」

「一年都冇早餐食」

麥婆婆的丈夫李曉,壯年時當地盤工人,現年80多歲,已無力照顧自己及身邊的人。麥婆婆待在丈夫身邊,送他看醫生、買藥,除了每天早晚跟他分享一尾鯇魚、一斤菜外,丈夫午睡前獨自吃兩個奶皇包,喝一杯奶,她默默守在一旁,「邊個唔想着靚衫梳靚髻,1.2元一個奶皇包,我點食啊。」她告訴記者:「我一年到晚都冇早餐食。」看得出,淚水裏沒有怨言,家中兩餐粗飯不夠飽,她像麻雀般在外找吃。
每天,她先帶丈夫到樓下公園曬太陽,然後獨自沿青山道步行個半小時,收集舊報紙及紙皮,作為每月替丈夫買白花油的收入來源。執紙皮的路途上,她見垃圾桶裏有飯盒,打開一看,「已經冇晒肉,但仲有白飯。我拎番屋企,用水洗,蒸番熱,仲好香好好食,天賜一樣。」往後,她發現垃圾桶有菠蘿包,好運的有兩個熱蛋撻,但人是人,婆婆不是雀仔,吃多了,營養不良兼脫髮。「社工帶我睇醫生,吃中藥」,又替她申請義工送米計劃,每月可得七斤米;有時找食物銀行幫忙,但始終不是長遠計。

望拿到綜援「脫貧」

「以前佢成日嗌我推佢去海邊(自殺),我根本唔知邊到有海,我話,抬高頭,有天有地,只要有兩餐,身體健康,有一日過一日。」在農村長大的麥麗紹不怕捱苦,她最希望的是4年後拿到綜援金「脫苦」,「有姑娘(社工)幫已經好開心,丈夫冇再喊死,我最希望將來有2,000蚊綜援,買對拖鞋都有資格。」
「有錢就冬,冇錢就空」,老一代看清現實,得與失,有與無,一樣要過活。說到聖誕願望,麥婆婆還是很務實:「300蚊冇乜嘢買到,一包米、三樽油、幾個奶皇包、一包餅。」要願望成真,還要加入湯圓:「我噚晚同佢(丈夫)傾偈,講起有湯圓食就好。」聖誕前是冬至,過冬吃湯圓是中山人老例,她拿起丈夫35歲時攝的照片,此生有緣。「好靚仔喎」,記者逗她。「家都靚呀」,婆婆笑得特別開心。訪問裏,老夫一直蜷縮在棉被睡覺。貧賤夫妻,大陸來的麥婆婆,用生活說出她的婚姻宣言:疾病困苦,都要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