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中國該如何壓通脹?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中國該如何壓通脹? - 潘國光

上周內地公佈了一份民生的調查報告,發現越來越多人不滿當前的物價飆升情況,其中對住屋及食品的價格最為憂慮。壓抑物價及保就業關乎社會穩定,從中央對來年要同時保經濟及控通脹為首要目的可見一斑,惟兩大目的卻存在一定矛盾。
要控制通脹於4%以內,不是中國可獨力完成的任務。當前內地通脹壓力最少有3大來源:(1)因經濟高增長累積的財富效應及內需動力推升物價(2)因美歐量化寬鬆引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繼而推升入口價格;及(3)因加息及貨幣升值前景吸引更多熱錢流入。
要應對成因(1),傳統方法是加息,內地實質負利率已達80個基點,未來6個月要加息2至3次合共75基點已差不多是「最低消費」。但加息卻不能應對(2),後者須以適度貨幣升值來回應。不過,若同時加息及升值,變相會強化(3),難怪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正逐步提升資金管制的力度。
中美就人民幣滙價問題的爭拗,已發展為新一波的「貨幣競爭」,在中國堅決維持緩步升值的前提下,美國正採取近乎放任的印鈔政策,迫使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面對越來越大的入口通脹壓力。當前美國的貶值策略,並不是反映在美元、歐元及日圓之間的滙價上,由於這3大經濟體正同時利用量寬來解決高負債高財赤問題,因此貶值潮實際上是指美歐日貨幣(以至所有傳統貨幣)兌大宗商品價格,最終會反映在日常起居飲食價格上。執筆時CRB商品價格指數高企兩年高位,雖然近日貴金屬及能源價格略為回落,美滙亦似回升,惟CRB仍創新高,反映基本金屬及食品價格的升勢凌厲。

增持商品作戰略儲備

面對美歐日「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中國也必須使用「非常規」手段來應對通脹。筆者認為,中國該積極增持全球大宗商品作為戰略儲備,過去兩年中國於全球雖購入近百億美元的各類天然資源股份,惟較多屬基建及能源用途,因此未來無論是金額以至食品類相關項目,均有需要大幅增持。除了可更有效分散外滙儲備,也為了未來或真有需要開倉壓抑物價之用。
筆者認為美、歐、日的印鈔策略在未來一年只會變本加厲,成熟國家的貨幣貶值潮遠遠未達高峯,因此中央在打壓國內商品炒風的同時,也應該默默於國際市場上積極吸納相關項目。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內地人不滿物價飆升,最憂慮食品價格高漲。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