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動物有癮 緝兇變幫兇

虐待動物有癮 緝兇變幫兇

近年網路上頻頻出現虐待動物的片段,片中的施虐者往往都面帶笑容。網民不斷以人肉搜索起佢底,是否真能起阻嚇之效?你我同一click,為的是為小動物平反?出於關心?還是只為八卦,連做咗幫兇都唔知?

記者:張文蕙
攝影:林栢鈞、譚盈傑
Model:Ruby@PureModel

虐殺為滿足好奇心

看了這麼多虐殺小動物的片段,大家都很費解如今的年輕人何解變得如此冷血?身心治療舍的治療師黎蕙美博士指出,青少年殺害動物背後的原因甚多,概括來說,首先是由於他們的好奇心較大,在貪玩下希望一嘗虐待動物的「樂趣」。此外,報章雜誌一些對悲劇的報道,也可能加重青少年的心理壓力,接收大量負面資訊,亦會令人的心理造成抑壓,變得不平衡。較嚴重的就是一些兒時積累下來的陰影、憤恨,例如被長期疏忽照顧、暴力對待等等,小孩對父母不知不覺地產生了憎恨心,久而久之將這些憤怒發洩於小動物身上。種種因積壓而對小動物虐待發洩的,都可稱之為表現失調症。當然,討論區議論紛紛,令片段有可能轉售到外國圖利,俾啲變態人「欣賞」,即是錢作怪。

■治療師黎蕙美博士

■年輕人有可能為作出驚嚇惡作劇而拍下短片。

虐待者將片段 上載的原因

‧炫耀惡行
‧滿足表演慾
‧點擊率高越快樂,爭取認同感
‧希望得到關注
‧圖利
‧驚嚇惡作劇

出於八卦 唔睇最安心

無論於內地或香港,每每出現虐殺小動物的片段,都成為眾人點擊的目標。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狂插片中主角,點擊率就秒秒飆升,如此變態的片段,為何會成為大家的焦點呢?黎博士指出,其實這絕大多數是一個八卦的心態,因為標題、大眾的討論,種種話題效應,都會軀使我們去「關心」這個短片。此外,黎博士又指出,一些滿肚怨氣的人,亦可能從觀看短片而洩憤,甚至從短片中模仿主角的殘忍舉動。所以,黎博士提醒,無論大眾因八卦、因憤慨去一人一click,其實只不過在助長施虐者氣燄,間接讓短片流傳下去,或更多人為了將自己化身城中主角,而虐待更多小動物。黎博士又補充,看罷短片後很多人都會有發噩夢、不安等情緒,這時最好不理不看不讓短片流傳,反而更有幫助。

■我們不做觀眾,其實有效阻止片段流傳,也幫助停止他們的惡行。

以身作則 從旁引導

黎博士認為,對小動物的施虐者若是小朋友,有可能是他們根本不懂得虐待動物是錯的。她指出,接觸的個案中,有小孩會以泥土活埋動物、剪掉貓狗的四腳,甚至玩醫生遊戲,故意給動物割出傷口後縫合。其實這可能都出於無知,所以父母有責任去灌輸正確價值觀,而非認為小動物命賤就沒所謂。此外,黎博士又認為小孩總以大人作模仿對象,所以父母不想孩子變成魔童,以身作則都甚為重要。黎博士亦強調,如今這些虐待動物的短片流傳得如此熱烈,家長必須從旁引導,與小朋友討論,了解他們對事件的看法,如果他們竟不正常地看得開心,家長應小心處理,如與他談論動物亦是血肉之軀,也有痛苦,或告知殘虐動物須負上的後果,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黎博士認為我們應日日呼出怨氣,以免將憤怒積累。

■經常被獨留家中的兒童,將來可能成為動物施虐者。

憤怒日日清

無論是年輕人或大人,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壓力,黎博士指每人都應日日清除憤怒,若每一個憤怒循環沉積下去,環環相扣下,就很易將憤怒發洩於較自己弱的小動物身上。黎博士說她不會以藥物醫治這些病人,而是幫助他們通過釋放情緒改變發洩的方案。她教我們每晚臨睡前可回想今天有何令自己不快的事,讓自己做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去了解事情始末,例如被老師罵,自己當時的態度、對答是否有改善的空間,回想後無論是對方或自己的錯,都認為是學到一課,令自己進步的,最後一口氣呼出怨氣好好睡一覺,將負面情緒化身正能量,就不必以他者的生命作為宣洩對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