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巷啁啾:矽谷的融資環境 - 馬丁

矽巷啁啾:矽谷的融資環境 - 馬丁

一般人很多時會以為科技公司就是簡簡單單搞一個網站,寫一個iPhoneapp,多人用就可以賺錢。但是縱觀整個科技工業,由八十年代的Apple、Microsoft,到九十年代的Yahoo!、Amazon,甚至二千年的Google、Facebook或Salesforce等等,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投資者,其實都已經累積了好幾十年的人才、人脈和經驗。現在的矽谷,無論是創業還是融資,都已經趨向標準化和系統化。

投資者分三類

在矽谷創業的人,通常對於幾時找投資者、找甚麼投資者、拿多少錢及給多少股份等問題,都已經有一個框架。
譬如3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自行創業,獲得Y-Combinator之類的「孵化器」垂青,他們可以預料Y-Combinator會給他們數萬美元的資本,換大約6%至7%的股份,也即是數十萬美元的估值。其他的孵化器可能會用多一點錢,換多一點股份,又或者相反。但是不同的孵化器,對團隊的要求、給予的幫助及對新公司的估值,都有不少類似的地方。
剛開始創業的人除了找孵化器之外,還可以找天使投資者。這些人通常是之前創業成功或者是大型的企業,如Salesforce或Cisco創始團隊中的成員。
天使投資者和孵化器相似之處,是他們都比較重視團隊的質素,概念和商業模式反而不是太重要。天使投資者通常會給數萬至十數萬美元的資本,換2%至10%的股份,也就是說100百萬至幾百萬美元的估值。相對孵化器來說,找天使投資者的難度和要求會比較高。
繼天使投資之後的,就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所給的條款變化比較大,但同樣有一定的框架。下一次將會談風險投資。
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