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雖然找到五個新地點作興建骨灰龕之用,但部份「蚊型」地點可建的骨灰龕位只有數百個,根本不足以解決區內市民龐大需求。各界關注骨灰龕大聯盟表示,事件反映政府與區議會未能就骨灰龕選址達成全面共識,政府官員在公眾及特首曾蔭權的壓力下,強行擠出土地,日後要管理更勞民傷財。
政府欠長遠規劃
政府今年7月公佈已在七個行政區找到12幅地興建骨灰龕,但一直未能公佈可建的骨灰龕位數目,其中沙田石門安興里遭居民強烈反對。之後曾蔭權施壓要求區議會協助,在每個行政區找出適合土地興建骨灰龕,實行區區有骨灰龕。可惜,連同今年公佈的五區,政府至今只先後在12個區覓得選址,仍有六個地區包括荃灣、南區、大埔、元朗、西貢及九龍城未找到適合地方,料稍後才可公佈第三輪選址。
即使政府新增五幅可發展骨灰龕的土地,但部份只能興建數百個骨灰龕,仍未能滿足市民龐大需求。各界關注骨灰龕大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表示,相信政府與區議會就選址達成共識存在困難,「政府為咗應付公眾嘅壓力,周圍去搵地,希望俾公眾印象做咗嘢」。建「蚊型」骨灰龕場效用不大,日後又要花費管理。政府對骨灰龕欠長遠規劃,應集中在部份地區找較大型的土地,建具規模骨灰龕場。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