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統會:應為學券鬆綁

教統會:應為學券鬆綁

【本報訊】幼稚園學券制實施至今三年,業界一直認為制度未達學券「錢跟人走」的原意,剝削了幼稚園競爭力,而家長就算經濟有困難仍要交學費,資助原意存疑。教育統籌委員會昨向政府提交《學前教育學券計劃檢討報告》,建議繼續推行學券計劃,但應為學券「鬆綁」,可按需要改動學費門檻上限及學券面值,而學費減免的計算方法也有所更改,最少逾萬名家長受惠,日後可減交學費。

建議繼續推行學券制

教育局去年10月委任教統會成立工作小組檢討學券制成效。小組主席高彥鳴昨表示,向近200名家長、幼稚園校長等收集意見,小組認為,學券能增加家長選擇,提升幼稚園質素及教師專業能力,所以應繼續推行,但就提出12項建議以完善計劃。
報告提出日後計算減免時,應該扣除學券資助後才計算減免比率。假設某校學費每年1.8萬元,若學生獲減半學費,本該獲9,000元減免,但按現時計算方法由於減免不超過學券面值1.4萬元,因此沒有額外資助,家長仍須繳付學券以外的4,000元學費;新計算方法則先將1.8萬元減去學券面值1.4萬元,餘下的4,000元再計算減免百分比,減半即50%,家長因此獲2,000元額外津貼。
報告建議每年可在考慮通脹因素後檢討學券門檻上限及學券面值,日後設立機制關注長期表現欠佳的幼稚園,但未有就重訂幼師薪級表一事提出建議。高彥鳴稱,小組職能無法提出具體執行細節,也不能就應否推行15年免費教育提出意見。

意味部份幼園加學費

教協幼兒教育發言人翁巧香指出,輕微調整學費上限及資助額無助解決根本問題,「我哋反對學券制,呢四年間我哋無好處,受盡傷害」。幼稚園升學專家趙榮德同意,家長要求15年免費教育多於學券,但相信新建議對家長選校有影響,「以前揀全日制,資助同半日制一樣,部份家長無法負擔學費而唔揀,新嘅減免辦法會幫到呢啲家長;不過可以檢討學費上限,亦都意味着部份幼稚園可能加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