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觀鳥會公佈歷時兩年的陸鳥調查結果,發現在六個重要鳥區中,由於棲息地氣候暖化改變及非法堆填破壞,最少五種列為易危、近危級別的國際重要保育鳥種,數量有下降趨勢,包括兩種被稱為「超級明星」的紫壽帶鳥和白喉林鶲,觀鳥市民難得一見。
記者:林社炳
觀鳥會過去兩年在大埔滘自然保護區、城門郊野公園、梧桐寨、大帽山、錦田和米埔自然保護區等周邊地區,發現多達236個鳥類品種,每年平均錄得97,375隻雀鳥。鳥類調查員何維俊說,前三區是林鳥主要棲息地,每逢秋季都是林鳥過境遷徙的最高峯期,其間該會在半天內最高錄得50至55種林鳥。
高山雀鳥走向滅亡
何維俊說,大埔滘自然保護區擁有兩大雀鳥「超級明星」,一種是入秋後遠道從日本飛到東南亞避寒、途經香港的紫壽帶鳥;繁殖期的雄鳥長有較鳥體長兩倍的尾巴,色彩漂亮誘人。但這鳥愛混雜與群雀亂舞,市民穿林觀鳥要落足眼力,還要有緣才能一睹牠的姿采。另一種超級明星是列於易危級別、行藏隱秘、神出鬼沒的白喉林鶲,每年只有一至兩次發現牠的紀錄。
全港最高、達海拔958米的大帽山上,可發現大草鶯這種棲息在高山草地及灌叢的雀鳥。但何維俊說,隨着氣候暖化,高山草地慢慢消失,大草鶯、野生鷓鴣、山鷚等高山雀鳥,正被迫走向滅亡。估計目前棲息大帽山的大草鶯不多於10對。
香港是世界上白頸鴉數量最密集的地方,最高紀錄曾見51隻,但根據觀鳥會過去觀察,在港發現的白頸鴉數量有下降趨勢,主要見於后海灣、大生圍及甩洲等主要覓食場地。何維俊說,同樣愛在錦田淡水濕地棲息的農地鳥,近年卻被非法堆填及棄置建築廢料所蹂躪。根據該會07年調查,錦田環境的急劇變遷,已令鳥類整體數量大幅下降。錦田濕地的消失,最終導致雀鳥失去一個合適的棲息地。
香港發現五種國際重要保育鳥種
鳥種:紫壽帶鳥
特徵:日本冬季訪港避寒(近危級別)
發現地點:大埔滘自然保護區
鳥種:大草鶯
特徵:高山草地灌木叢棲息(近危級別)
發現地點:大帽山
鳥種:白頸鴉
特徵:屬本港留鳥,全球不多於二萬隻(近危級別)
發現地點:后海灣、大生圍農地
鳥種:白喉林鶲
特徵:中國南方稀有秋季遷徙鳥(易危級別)
發現地點:大埔滘自然保護區
鳥種:黃胸鵐
特徵:愛吃榖類,故名禾花雀,屬春秋兩季遷徙鳥(易危級別)
發現地點:錦田
資料來源:香港觀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