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風除了會影響身體各項機能、半身不遂甚至死亡之外,約三成患者在中風後出現抑鬱症,高齡患者發病率更接近七成。現時不少研究指針灸相對藥物治療中風後抑鬱症的療效更佳,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現正展開一項相關的臨床研究並招募病人參與,以進一步確認針灸的療效。 記者:梁德倫
本港每年約有三至四萬人中風,逾九成患者都是35歲以上。約三成中風患者會於發病後三個月至一年內出現抑鬱症,高齡中風患者病發後出現抑鬱症的風險更高達68%。
療效較藥物更佳
東華醫院內科康復部高級醫生梁國培指,中風後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情緒失調、反應遲鈍、失眠等情況。現時治療中風後抑鬱主要依賴抗抑鬱藥物,但治癒率只得六、七成左右,高齡患者對藥物的效果也欠佳,往往會引致心血管系統疾病,甚至與治療中風藥物相互產生副作用。
港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博士指,中風後抑鬱病在中醫角度來說屬鬱症,致病原理是因為氣血瘀滯,導致精神抑鬱及性情急躁等問題。他表示,內地及外國一直都有引進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包括中風後抑鬱病,過往也有不少相關研究指出針灸可能有助醫治中風後抑鬱症,而且療效會較藥物更佳。
張樟進稱,為進一步確認針灸的療效,將展開一項相關的臨床研究,招募60名中風後抑鬱症患者參加。研究會將患者分為兩組,兩組患者都會持續服食抗抑鬱藥物和接受電針針灸治療,每周針灸三次維持四星期,但其中一組會採用假針即針頭不會刺入皮膚之內。他指出,會在患者的頭部、手部及腳部施針,共20個穴位包括太陽、頭維、百會、印堂及頭臨泣等,但患者不會感到疼痛及出血。
經評估免費參與
張樟進又稱,只要年齡介乎35至80歲,中風病發期不超過半年且有抑鬱症狀,經醫生評估後便可免費參加今次研究,有意者可致電:81002863或在網頁 http://www3.hku.hk/chinmed/PSD-RCT.html登記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