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申亞不負責任 - 李峻嶸

強行申亞不負責任 - 李峻嶸

特區政府終於決定與主流民意對着幹,決定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硬闖申亞撥款。曾德成聲言主辦亞運得到不少好處。但其實整件事最大的得益者肯定是亞奧理事會。而且香港付出的代價,絕非以十億元甚至百億元計的開支那麼簡單。

亞奧理事會欠透明

雖然亞運是由亞奧理事會授權舉辦的項目,但該會卻毋須為亞運的開支作出任何財政承擔。即使不用付鈔,亞奧理事會可得到的收益卻絕不少。根據政府委託顧問公司草擬的《財務及經濟影響》報告透露,亞運賽事門票收益的百分之二十五、贊助收入(扣除佣金後)的百分之三十三、紀念品的淨利的百分之三十三和電視轉播費的所有收益,都歸亞奧理事會所有。換言之,假如亞運真的落戶香港,運動員能在港有一個表演舞台,是因為香港人出錢,香港的勞工和義工出力。而只需要選出主辦城市,定時派人來港視察進度的亞奧理事會(視察人員的交通住宿還是港方負責)則同時在幹一盤穩賺不賠的生意。
若然亞奧理事會能保證它的資源能用在發展體育或者公益事業的話,那我們承擔亞運的成本也是美事一件。但在亞奧理事會的網站中,我們找不到任何有關該會開支的說明。究竟這個在科威特註冊,以非牟利機構身份定位的組織,將搞運動會賺來的錢用在甚麼地方,實在是無從稽考。去年亞奧理事會曾被指控以「買票」方式介入亞洲足協的權鬥,但該會只是否認,並沒有就指控進行調查。換言之,亞奧理事會透明度和問責性都顯然不足,又怎叫人相信該會取自亞運的利潤能用得其所?
假如香港申辦成功,我們便要執行《主辦城市合同》的內容。如果香港違反該合同的話,亞奧理事會有權收回主辦權,並沒收由港方繳交的一百萬美元保證金。可見自簽約到亞運完結期間,整個城市的政策和規劃都要惟亞奧理事會馬首是瞻。
以廣州為例,為了履行主辦城市義務,當局通過了《廣州市亞洲運動會知識產權保護規定》,以保障有關亞運的一百六十項商標等專利。
今年年初主辦冬季奧運會的溫哥華,市內有一間經營逾二十年,名叫Olympic的餐廳被要求改名,又有藝術工作者投訴指連在作品中出現「2010」的字樣都有侵權之嫌。這不但反映出大型運動會對主辦城市保障知識產權的要求往往是過份嚴苛,更說明了主辦城市所付出的代價,不但是賬目上支出,更可能包括施政和立法的優先次序甚至是表達自由。

亞運收益落誰口袋

因此,《主辦城市合同》內對主辦城市有甚麼要求,會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條款,是香港市民有權知道的。然而,儘管亞奧理事會在香港初步提出有意申辦後應已將有關資料交予港方,但這些資料卻仍然未有公開。既然市民根本不知道主辦城市有何責任,又不知道亞運的收益會到誰的口袋中,政府帶領我們申辦亞運,實在是不負責任。

李峻嶸
理大香港專上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