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家張維迎被免職了。內地傳媒稱,事件或與張維迎「言論過激」有關。的確,張維迎一向敢言。在中央極力推動經濟轉型、擴大內需之際,他在被免職前夕又放言:「開發國內市場靠的是企業家,靠的是柳傳志(聯想集團主席),而不是靠的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而要完成這個轉變,我們就一定要有制度方面的重要變革,包括政治制度。」
早在1983年,張維迎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為錢正名》一文,提出「你能多賺錢,說明你對社會多做貢獻」的驚人之語,就曾招致全國大批判。但他翌年發表論文《以價格改革為中心帶動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並系統論證了價格雙軌制改革的思路,由此受到高層賞識,頻頻參與外貿改革、工資改革等研究,後來又負笈英國,取得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針對大學收費言論受爭議
隨着張維迎被免職,內地報章、網絡再度熱炒其備受爭議的言論,但其中不乏被曲解的例子。出身陝西農民家庭的張維迎,最惹民間反感的是一番針對大學收費的言論:「中國窮人為甚麼上不起大學?是因為收費太低。」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這只是媒體、網絡斷章取義的經典之作,因為張維迎的下半句話是:「一個真正好的體制,我可以收費高,但我花80%在獎學金上,窮人就上得起大學了。比如,讓窮人一年出4,000元,他也出不起。」
張維迎是否因言論過激而被免職,官方顯然不會公開承認。有內地報章評論指,政治空間和個性注定張維迎「不會成為蔡元培」,他的卸任是好事不是壞事。但是,敢言經濟學家是否適合擔任行政管理職務,是一回事;北大能否容得下敢言教授,則是另一回事。沒有敢言的院長,沒有敢言的教授,沒有敢言的學生,哪來蔡元培倡導的「循自由思想原則、取相容並包主義」的北大精神?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