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現貨交易,隨着跨境貿易結算不斷增長,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令在岸及離岸市場滙價出現差距,誘發進口商及金融機構的售滙結滙(沽出及購入人民幣)興趣趨增,本地人民幣同業市場的日均現貨交投量,已從8月底時約2000萬至3000萬美元,悄悄增長14至16倍,到3億至5億美元,標誌着離岸人民幣外滙市場的深度及流通度,漸趨成熟。 記者:劉美儀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本地人民幣現貨交投量,已由數月前的零水平增至目前日均交投量達4億美元,紐約倫敦及東京的銀行,均爭相設立新的交易系統及後勤辦事處,參與人民幣現貨交易。該報又引述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有關發展標誌着新紀元的展開,亦是人民幣向全面兌換邁出重要一步。
拆借市場待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更指,人民幣國際化已引起聯儲局的注視,關注此舉從長遠發展看,對美元地位的挑戰。
財資界人士相信,踏入明年初新一年度開始,人民幣同業市場現貨日均交投量,有望進一步升至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或以上水平。不過,由於本地人民幣貸款空間仍待拓展,各行只想拆出不願拆入頭寸,故人民幣貨幣利率市場(即人民幣資金拆借)未見相應展開,市場指需待供求條件配合時才有望搞活。
銀行公會主席兼渣打銀行(香港)行政總裁洪丕正表示,自本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兌換額於10月底用罄後,近月本地同業市場的人民幣現貨交易有所上升,目前日均交投量達3至5億美元。
對於內地有民間智囊指,當局研究透過大型國有商銀,經在港子銀行透過同業市場拆出人民幣頭寸,他認為無論是內銀經本港子行或本地銀行本身,增加在港同業市場交投活動,均表示歡迎,相信有助提升本地人民幣市場的活躍程度。
恒生:視乎滙率差價
渣打銀行(香港)東北亞區定息收入交易部董事總經理馮思果補充,按目前人民幣現貨日均交投量增速推算,至明年首季,規模應可達10億美元或以上水平,因為傳統上在每年首季,外滙市場波動性及銀行同業間坐盤風險胃納,均會顯著增加。在人民幣現貨交易增加下,他說近期本地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交投見趨升。
恒生銀行(011)總經理馮孝忠認為,本地人民幣現貨交易增多,反映人民幣市場的流通量改善,但未來交投多寡,要視乎在岸與離岸市場滙率差價,差價越大越能吸引持有人民幣的內地進口商,選擇在港售滙(沽人民幣),形成買賣雙邊互有交易,否則單邊買盤缺乏承接力。
境內人民幣現貨價昨收6.6551,與離岸市場6.65相距不足100點,但早前在升值加快憧憬下,差價曾擘闊至千多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