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泡沫爆破,股樓大跌不是社會最痛的時候,因為影響的主要是有產階層、中產階層,一般上班族即使因泡沫爆破失業,他們還可以倚賴政府提供的服務、補貼維持基本生活質素,不致太徬徨。
真正的痛是資產泡沫爆破後政府收入大減,被市場或外國政府迫令大削開支,以減低財赤。在這樣的壓力下,政府不得不向所有享用公共服務的人開刀,例如減公務員薪酬,削減醫療服務,降低生活津貼金額,增加服務收費,延長退休年齡,提高大學學費……等。
這當中每一招都會損害重要的既得利益者,都會開罪大量選民,都肯定成為政府的「負資產」。而在各種削減開支的,最惹火、最容易引發政治震盪的大概是削減教育經費,逼大學加學費。近期英國聯合政府猛增大學學費三倍後所引發的激烈抗爭就是最好的例子,弄得不好的話可能成為保守黨為首的聯合政府的催命符。
為甚麼開罪大學生及準大學生後果會如此嚴重呢?
最基本的有三個原因。第一,年輕大學生有的是時間及精力。跟上班族不同,大學生上學的時間比較有彈性,上課的時數也不算多,既可以機動的參與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抗爭活動,又可以通宵達旦或長時間跟政府及執法者對峙。只要事件、議題真正觸動大學生的神經或感覺,響應抗爭的學生將會一浪接一浪,令政府面對停不了的麻煩。
第二個原因是學生有的是熱情與投入。年輕大學生大部份都帶點理想主義激情,都比較樂意為社會上不公不義的現象打抱不平。一九六八年橫掃全球的群眾抗爭運動,動搖戰後西方政經秩序的抗議浪潮,主力就是大學生,主要的司令部就是大學校園。今次英國政府以減赤為名大加大學學費,令低收入、清貧學生成為金融海嘯的代罪羔羊,被迫承擔高昂的學費。那份不公義、不公平的感覺肯定足以打動學生,驅使他們不斷走上街頭,反對有關措施。
第三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發達社會的大學生往往是社會上挫折感最大的一群。千辛萬苦考進大學,努力加油完成大學課程,換來的卻是長期失業及大筆債務。事實上隨着大學學額一再增加,畢業生的出路越來越沒有保障,少數幸運的還可以在半年內迅速找到工作,更多畢業生卻只能在短期工、合約工間浮沉,甚或一年半載仍未能找到工作,成為一窮二白的無業遊民。從天之驕子的憧憬到變成遊手好閒的失業漢,大學生的苦水已夠多,憤怒的情緒已不斷升溫。今回再大幅加學費,等於令他們肩上的債務增加三倍,令他們更難翻身,他們不把憤怒發洩出來才怪。
由此看來,襲擊王儲座駕,衝擊財政部及其他政府建築物只是頭盤,只是序幕。只要政府不撤回加費方案,學生抗爭之火是不會熄滅的,並可能越燒越烈,即使政府出動水炮也控制不了。
文: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