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胃氣脹、胃痛等原來不一定與胃部疾病如胃酸倒流等有關,有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指,膽汁倒流也可以導致上述情況,更可能因長期膽汁倒流增加患食道癌、慢性胃炎及腸道病變等風險,提醒患者若服食胃藥後仍未能解決胃痛等問題,應盡快接受詳細檢查。
要以胃內視鏡診斷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胡興正指,膽汁是一種深綠至黃棕色的鹼性消化液體,味道帶苦而且含膽鹽、色素、膽固醇等,由肝臟製造並存於膽囊內。當食物經胃部消化並進入腸臟時,膽汁會流入十二指腸與食物混和幫助消化。正常情況下膽汁只會流入大腸,但若因不同情況而反流至胃部甚至食道中就是膽汁倒流。
膽汁倒流可能由數個原因所致,包括因幽門瓣膜先天功能失調或退化,令膽汁倒流至胃甚至食道。
此外,胃潰瘍、曾接受胃部及膽囊切除手術的人士,也有可能出現膽汁倒流。由於膽汁倒流和胃酸倒流的症狀相似,例如胸部、上腹部有灼熱感,即俗稱火燒心、胃痛及胃脹等,常人難以分辨。曾接受消化道手術、慢性胃炎和幽門螺旋菌感染者都是高危一族。
他指出,若延誤醫治膽汁後果可大可小,因為膽汁屬鹼性會破獲胃黏膜、食道壁等,增加患胃癌、食道癌等風險。
現時要診斷膽汁倒流主要依靠胃內視鏡,而大部份患者都可靠不同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