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促紅籌回歸拓債市滬三年內推國際板

上交所促紅籌回歸拓債市
滬三年內推國際板

【本報訊】上交所昨罕有發表「戰略規劃2011至2020年」,分3階段發展,冀3年內推進國際板建設,促進紅籌回歸;大力發展債市及ETF,要在2020年躋身全球最具影響力交易所之列,成亞太區主要交易所,港滬兩個交易所在世界排名之爭似乎在所難免。
記者:高淑嫻 周燕芬

上交所副總經理劉嘯東透露,為大力推動上交所國際化,已與37個國家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與美國、巴西等國進一步合作,要為將來紅籌股回歸、國際板「鋪平道路」。此外,上交所已將全天候交易納入視野,他預期於2020年實行24小時交易。

預期2020推24小時交易

據上交所的10年發展策略,基本上致力國際化路線,未來3年短期發展戰略着墨較多及具體,包括建設國際板、重點發展債市、打造中國藍籌市場、爭取3年內打造若干資產規模逾百億元人民幣的ETF旗艦產品、探索發展個股期貨及期權、籌備建立針對合格投資者的衍生產品市場等,全部建議朝港交所(388)等國際級交易所邁進。

十年規劃 港滬添競爭

2014至2016年中期戰略將進一步吸引大型外國優質公司上市,成內地主板市場和國際板市場平衡發展兼具國際影響力市場。在證券訊息技術方面,擬適時引入外部股東,以股權結構多元化促進運營市場化。此外,上交所會物色與海外交易所合作機會,或採取行情互換、系統互換、交叉上市及聯合開發產品等方式,亞洲交易所及歐美期貨交易所是合作對象。上交所冀2020成世界一流交易所,是「跟中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卻指,內地證券市場最少要50年才能達港水平,港在市場導向、法律機制、信用基礎等方面均較上海強;內地證券市場的信用基礎是以國家為主導,非市場主導,單這點與香港市場已沒可比性。
瑞士銀行亞洲研究部主管浦永灝指,想拓展中國市場的國際企業可能考慮到內地上市,內地市場估值亦較港吸引。港交所較適合希望走出去及引入海外投資者的內地企業,因香港的監管水平較貼近國際標準,易受海外投資者注目。國際企業選擇在港上市,則考慮到本港資本進出靈活性。

上海金融中心

上交所未來3年主要目標

‧吸引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能源產業和運輸業上市
‧推進國際板建設及紅籌公司加快回歸,吸引境外優質公司上市
‧全面發展債市,重點發展國債、公司債、可轉債、資產證券化和結構化產品,推廣擴大債券回購業務
‧大力發展指數產品,3年內打造若干資產規模逾百億元的ETF旗艦產品
‧加快推出跨境ETF產品,積極探索香港證券市場ETF產品於滬上市
‧探索發展個股期貨和期權,籌備建立合資格投資者衍生產品市場
‧建立適合藍籌和國際公司特徵的交易機制
資料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