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研谷港人幣拆借

內地研谷港人幣拆借

【本報訊】人民幣國際化藍圖積極推進,無論官方或民間智囊,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均在探索擴大港人民幣供應及發展。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圖)昨於港表示,內地有關政策研究單位正探討讓擁龐大人民幣存款的數家國有商銀及政策性銀行,經本港子銀行及分支機構,在本地人民幣同業市場拆出頭寸的可行性,冀能滿足本港市場對人民幣需求。
消息指,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項下,透過清算行中銀香港(2388)或內地代理行,實現將內地資金拆借予本地參加行的安排。但上述建議牽涉擴大至非貿易結算項下的拆借安排,技術上應可行,關鍵是相關部門是否同意放寬政策,因非貿易項下資金流出境外同業市場拆借,標誌着資本賬項進一步開放。

中央謀撥外儲助內企走出去

截至10月底,本港人民幣存款按月升45.4%至2171億元人民幣。消息指,本港人民幣資金池其實已不算小,問題是資金出路及投資渠道缺乏,資金規模增大,會否拉動更多人民幣創新產品,仍難估計。
工行(1398)在港子銀行工銀亞洲(349),其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亦指,本地人民幣市場欠缺投資出路及貸款空間,並非資金池規模不足,他指若港人民幣參加行能將所吸收存款,直接滙入內地母公司賬戶,並容許母子銀行兩地配對需要彈性使用,反而效益更大。
鄭新立表示,若內地擁有龐大人民幣存款的商銀及政策性銀行,如工行、中行(3988)及國開行等,獲准經本港分支機構拆出人民幣過剩頭寸,便可進一步滿足本地市場對人民幣的資金需求,有關信貸亦不擬設立額度,主要視乎市場對人民幣胃納。
他又指,內地亦研究對一些外滙持倉不多,又需配合客戶發展進行外幣貸款銀行,如國開行、進出口行及民生銀行(1988)等,由中央從外儲中,撥出一定資金額度予相關銀行,透過這些銀行於香港開立的分行,向有意走出去的內地企業提供外滙貸款,並容許將來以人民幣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