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六公佈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5.1%,創28個月新高。通脹猛獸襲來,市場均估計人行上周會宣佈加息,然而卻只聞樓梯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穩定物價列作重要政策,為何越來越多分析指人行今年加息機會下降?
瞄準時機才加息
要有效力打擊通脹,必先討論通脹成因。內地通脹抬頭的主因,是全球資金氾濫、食品及房價高企所致。三者在中國缺乏投資渠道下,其相互影響變得更大。中央不能挑戰的底線,就是老百姓吃飯的權利,所以對炒家囤積商品,令食品價格持續高企最不能忍受。
國務院上月推出國十六條以穩定民生物價,接下來是由外管局處理流入的熱錢,該局最近再公佈對部份企業及個人處罰案例,指他們繞過管制,把錢從海外滙回國內熱炒股樓,並對這些違例個案作罰款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要求國十六條的措施在下周一(20日)前全部落實,而人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也無獨有偶地宣佈在20日實施。中央明顯是希望透過針對性出招打壓不同的通脹成因,分析政策方向或力度是否正確後,再策略性出招。
發改委早前表示,據初步估計,11月份CPI升幅已是今年的高位,本月CPI將會回落到5%以內,意味當局認為國十六條成效漸顯。
人行選擇按兵不動也確有其隱憂,最主要是決策層擔心加息或會導致熱錢加速流入國內,在熱錢還未受控的情況下加息,恐令市場更加混亂。另外,年底將至,很多企業均需資金周轉,亦是延遲加息的原因。
當局將觀察連月出招成效後,才制訂一矢中的的加息時機和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