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本地籃壇百花齊放,加上每支球隊皆有高質外援,球賽精采程度遠勝今日。柱哥慨嘆政府對籃球運動不重視,場地不足問題一直未解決,難以培訓人才。
中下游球隊不爭氣
雖然永倫及南華的大戰往往令從前的麥花臣、以至近年的修頓室內場座無虛席,氣氛熾熱,但綜觀整個球圈,中下游球隊對決,球迷只有「小貓三四隻」,確實令籃球支持者卻步及嘆息。
縱橫本地籃壇四份一世紀的柱哥,憶述當年的球賽,慨嘆「今時唔同往日」,並說︰「以前的球圈單純一點,球員不會兼顧太多;現在時代不同,除了學業,有些球員可能又會兼玩其他運動,訓練不集中,技術自然參差。即使以前有外援,但陣中華人球員技術也很平均;球隊間的角逐,也不會像如今只集中於兩、三隊勁旅對決。」
柱哥續道︰「以前的籃壇,整體都算是半職業水平,相比現今強弱懸殊的球圈,發展很不健康;雖說前列球隊財雄勢大,可盡收高質球員,但中下游球隊又不爭氣,目標只是爭甲一第3、甚至不用降班,都幾悲哀。」
場地不足未解決
柱哥曾聽說有甲一球隊要於街場訓練,而效力港青的囝囝亦曾被要求到屯門練波,令他大惑不解︰「政府說要申辦亞運,但場地不足問題遲遲未能正視,要球員舟車勞頓練波,倒不如把握時間溫書。」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