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與古蹟辦對設施有異議碗窰訪客中心空置三年

村民與古蹟辦對設施有異議
碗窰訪客中心空置三年

【記者夏志禮報道】接近20年「保育工作」,碗窰一帶山頭仍然隨處可見青花瓷片。政府早年曾承諾會有規劃地發展遺址,但進度極度緩慢。碗窰原居民村長馬家順稱,06年政府動手將前碗窰公立學校的兩間課室改建成為訪客中心,介紹碗窰歷史並展出保存度高的瓷器,07年底中心改建完成,但直至今天中心仍未對外開放,出土文物只得暫存於鄰旁樊仙宮或其他博物館。
記者現場所見,逾千呎展館除文物實物外,不管是牆上展板、大座保護區模型以至基本燈光、冷氣等一應俱全,看似隨時可投入服務,卻丟空接近三年。馬家順指,以往與古蹟辦開會,對方總會提出多個理由以圖「脫身」,「我哋話要有廁所,可以改建舊學校的公廁用,佢哋又話唔好,只係畀幾個流動廁所我哋,結果又不了了之。」

全港唯一燒瓷器古窰場

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另有版本,表示已完成該地研究及籌備工作,改建訪客中心工程07年底完成,費用96萬元,包括鞏固課室結構、更換屋頂及內部裝修工程等。然而,村民08年要求為訪客中心擴闊附近路段、加設停車場及在停辦的碗窰公立學校的範圍建造公共廁所等,否則不應將訪客中心對外開放。由於場地所限,上述建議有技術困難,因此開放安排至今尚未能落實。
發言人指會繼續就上述要求與有關部門及村代表商討,希望能達成共識,中心佈展工作明年初完成後盡快對外開放。
碗窰是全港唯一燒製青花瓷器的古窰場,曾是新界的陶瓷工業中心,早於明代起已由文、謝二姓族人經營,至二十世紀初由於廣東沿海其他窰場的競爭,碗窰陶瓷業漸式微,至1932年終告停產。遺址現時仍保存了當年生產陶瓷各項工序的相關遺蹟,如礦坑、碾磨作坊、淘洗池及龍窰等。政府1983年將碗窰列為法定古蹟後,但一直乏人管理。

由學校改建而成的碗窰訪客中心,07年落成至今一直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