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月份通脹數字創下28個月高位的5.1%增長,而人行則提前於上周五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市場至今對中國在春節前加息0.25厘已再無懸念。
除通脹數據勁升外,出口與入口增長都較預期高,特別是37.7%的入口增長直指內需上升的勢頭不減。既然通脹上升已再不是局部的房地產市場過熱或投機炒賣的問題,加息已經是無可避免的手法。不過,國內加息是象徵式意義大於實際,由於負利率存在的情況已非一朝一夕,而貨幣供應一向調控的手法都側重於「量」,而非「價」,因此市場下一個焦點將會集中在「新增貸款」的減幅會是多少,以及貨幣供應量(M2)是否會減至15%的增長年率。
近二十年,國內出現過兩次較大的宏調,分別為1994年及2004年。1994年,國內通脹曾高見27.7%增長,該年平均消費物價上升為21.7%,貸款利率則為10.98%,負利率高達10.72%,由於當時的國有銀行都有補貼企業的使命,因此加息步伐遠追不上通脹。當時研究國內金融系統的學者們都想不到十多年後的今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已經在香港上市,更成為外資的寵兒。
明年經濟仍可增長9.5%
2004年的宏調,國內則以行政手段調控高耗能及產能過剩行業,整年只加息一次。反而到了2007年當消費物價指數回落至3%以下,人行反而加息6次,打擊過熱的股市,中國的股市亦因此在環球金融海嘯發生前的11個月提早見頂。由此可見,中國控制通脹,並不常以利率作為工具,政府最不想見到的是投機倒賣,而在政策仍偏向高經濟增長時,可接受較高通脹水平。筆者估計,為減低通脹預期,人行於春節前會加息四分一厘,但明年可能將通脹目標提高至4%,新增貸款接近7萬億元。
國內再加息或對股市添壓,但經濟增長卻不會大幅放緩。政府加快發展保障性住房可填補私房市場下跌空間,工資上升則可帶動消費,減排節能壓力減少利工業,而美國提早押注於財政政策亦有助中國出口。因此筆者估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可達9.5%。
王良享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
王良享、丁世民、溫灼培、羅家聰及黃元山專欄,將於周一至周五輪流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