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得維基解密,內地數據假及不可靠的公開秘密,終於有國家領導人親口承認,副總理李克強說明,內地數據只可參考,不能盡信。
既然如此,內地目前經濟過熱程度,可能遠比想像中大,至少通脹問題亦較11月5.1%的表面數據,來得嚴重。
發放數據速度驚人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相信由政府發佈的經濟數據,而內地情況更實在有太多值得商榷地方。祖國地大人多,但偏偏發佈國家層面的經濟數據效率奇快,近乎冠絕全球。
一個關於全國13億人口物價指標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涉及全國食品價格、生活必需品價錢、住屋租金等,竟能於每月完結後兩星期內發放;季度經濟增長數據,更能在季度完結後三周內發表,而且更唔會像人口僅3億之美國般,因為部份例如來自零售層面提供的每月問卷調查未及回應計入,而把部份如指標之母GDP經濟增長數據般分段公佈初始及經修訂數據。
中央聲言要保民生,在目前負利率超過兩厘環境下,資金為求保值不能再存放銀行,居民存款過去兩個月減少5千億,本應就一早要加息。但當局情願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亦不願加息,再次說明在目前內地複雜大環境下,在太多糾纏不清之利益關係下,中央唯一只可向銀行業落手。作為銀行大股東,刺激經濟靠銀行貸款,調控經濟就收緊銀行貸款,已成為當局獨步單方。
內地不願意加息,大多數意見認為是當局擔心與美國息差進一步擴大造就更多熱錢流入,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但其實這已是長期性問題,加息與否都不能改變。遲遲不加息,背後原因可能是反映一直存在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長期博弈問題。由於債務重重,要加息增加債務負擔,地方政府當然要據理力爭。站在中央立場,借控制物價及保障民生為理由,放棄市場手段,改為行政主導向地方政府施壓,亦是奪回主導權的上佳策略。
滙控(005)近日發表有關中國經濟的研究報告,報告詳細論述各省縣市的經濟現狀及前景,證明中國經濟實力可能遠比外界估計的大,並推斷10年後內地最少有6個省分,生產總值會超越1萬億美元。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