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舖市場未被納入徵收額外印花稅行列,短炒風氣續旺盛。近日市場接連錄得兩宗造價逾6000萬元的大額商舖摩貨,投資者俱持貨不足兩個月便獲利,幅度達12%及15%,賺幅驚人。
消息人士透露,由於短炒住宅受新措施打擊,短線投機者已絕迹,但市場資金氾濫,投資者便在工商舖市場尋資金出路,刺激該類物業造價短時間內急升。
花園街地舖 不足兩月升15%
旺角花園街232至242號黃禮賢大廈地下K至M舖,面積約2800平方呎,投資者10月以5780萬元購入,持貨不足兩個月,以6660萬元摩售,呎價23786元,獲利880萬元,升幅15.2%。舖位由茶餐廳以每月18萬元承租,摩售後,回報仍有3.2厘。
另一宗短炒個案為尖沙嘴美麗都大廈14號地舖,面積約700平方呎,剛以7628.6萬元摩出,投資者同樣在10月斥6800萬元入市,兩個月內物業升值12.2%,賺828.6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以往一般商舖摩貨賺幅約一成,造價逾5000萬元的大額物業,因潛在買家較少,賺幅往往少於一成。
中原工商舖助理區域營業董事陳國坤指出,政府出招後,商舖業主反價成風,普遍提高叫價5%至10%,但往往有買家出到價後,業主拉鋸多時,仍可能「反多兩口價」,甚至決定封盤不賣。反觀以摩貨放售的單位則較「實在」,投資者多會鎖定利潤,希望在完成交易前售出,不會臨門一腳反價。由於現時市場選擇不多,個別買家寧願接摩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