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造訪:變節醫生 不乖有前途

周日造訪:變節醫生 不乖有前途

從小到大,長輩教你要乖要聽話,「不乖」會被父母視為「不肖」,換來的是無前途,無希望。但二十一世紀過了10年,突然有個人,出書告訴你「不乖」更重要,而這個人,就是由醫生「變節」成為作家的侯文詠。

撰文:張一豪
攝影:陳盛臣
鳴謝:台灣觀光協會、長榮航空、台北晶華酒店

侯文詠,62年生於台灣雲林,小學開始已表現出對寫作的興趣,但在家人的壓力下選擇了學醫。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曾任台大醫院及萬芳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及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這段期間,他邊工作邊進修也邊寫作,在取得台大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的同時,亦發表了多部受歡迎的作品。在牙醫妻子的支持下,決定棄醫從文。代表作《白色巨塔》、《危險心靈》,今年新作《不乖》,在台灣依然大熱。

他曾是很多人眼中成功的典型,讀台北醫學大學、獲台大博士學位、再擔任副教授、成為總統醫療團隊的成員。但97年7月1日,他辭去醫生工作,專職寫作,很多人反對,也令很多人費解……

第一部長篇《白色巨塔》,揭發台灣醫療界黑暗,使他被醫界中人視為叛徒,又與老師決裂。

他說,不乖,並不是教人反叛,而是不要隨「別人的腦袋」去想,要用「自己的腦袋」去創造自己的視野,不要被人牽着走。

講侯文詠,台灣無人不識,香港人認識「侯老師」(下稱「侯Sir」親切一點),大概由言承旭主演的電視劇《白色巨塔》開始,他正是原著作者。
從醫生到作家;從最初寫的輕鬆小品,到《白色巨塔》、《危險心靈》等他認為是寫更有架構、反映制度問題的作品,轉變的動力,大概是他有顆「不乖」的心。放棄家人、社會所認同的事業,專注寫作,理所當然,身邊不贊成的聲音多的是。繼續在醫科發展,肯定會更加名成利就,更有機會成為這個體制內的核心人物,只是,他對自己的選擇相當堅定,也慶幸有太太的欣賞和支持。作品題材的轉變,其實也關係到作家本身認清了路向。

意外收穫

「寫《白色巨塔》之前在醫院工作,看到很多不開心的事,而且公餘的時間亦不多,所以都會寫一些比較開心和短篇的東西。」《白色巨塔》,大膽地涉及到醫療體制的問題,「醫院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當時不少職員瀆職、貪婪受賄。」與其說侯Sir作品的題材越發沉重,倒不如說,這更明顯地看到他創作的野心。書出了,有人罵他在身處過的體制內「抽水」,餘波蕩漾,倒還是有點叫人意想不到。《白色巨塔》後來拍成電視劇,書中角色成了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辦」,惹起談論。然後,每當某人要收「紅包」,就被人視為故事內的某某,反而令問題得到了注意,令醫院內替病人服務要收「紅包」等問題慢慢改善了。侯Sir反過來成了醫療制度的良心,被邀回去講學、教書。《危險心靈》則針對了一些學校和教育制度的問題,也拍成相當受歡迎的電視劇,得了金鐘獎,得到廣泛注意。「當中一段情節,講學生在堂上看漫畫,本來就是小事一樁,誰在讀書時未這樣做過,但學生被高調懲罰。我想說,學生本來應開開心心去受教育,卻就像被放到一個監獄制度內,幹嗎?後來到現實發生了跟小說情節差不多的事情,被《台蘋》拍到,更說是《危險心靈》的寫實版,引起廣泛注意,那個懲罰學生的老師最後亦出來道歉,令很多人對現今教育制度有所反思。」
這都是他「不乖」,棄醫從文的意外收穫。

■10年,告訴年輕人,乖,不一定對。

■09年,指出老師利用權力,令學校變成一個禁錮學生思想的無形監獄。

■03年,散文,是當實習醫師時代的故事。

■92年,書評,以現代的眼光去看《金瓶梅》內的人物。

「暢銷」才有力

本來侯Sir都有文人風骨,年輕時邊做醫生邊寫作,不喜人稱做「BestSeller」,他認為他寫的書都有Heart,不想成為聽起來好像頗庸俗的「BestSeller」商品。但後來想通了,「書賣得好,對我相當重要,這樣才會得到一個發言權,得到眾人接觸,得到注意談論,才可以將我一些想法讓人知道,之後才可以像投票一樣,一些改變才會出現。」
今年的新作《不乖》,亦成為「BestSeller」,原來很多是子女買給爸媽看,「有讀者跟我講,有時跟父母討論問題時,要是持反意見,他們都不聽,於是他們就買我這本書,直接說不乖不是他們自己講的,連侯文詠都是這麼說!好歹侯老師都是跟父母同代的成功人士,他說的有代表性!」這是他最意想不到的,甚至有學生買十本,送給他們心目中食古不化的老師。「我想代溝在中國人社會相當嚴重,不管台灣、香港和大陸,大家受幾千年儒家思想影響,總是講尊卑。我都想不到這本書成為打破這個鴻溝的橋樑。」不過想深一層,從來正正經經的人,安安份份,可能只會做社會制度上的螺絲;古靈精怪的,倒反而較有創意。

侯文詠不少作品都被拍成電視劇,如(左起)《大醫院小醫師》、《白色巨塔》、《危險心靈》等,影響力大為提升,也令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得到關注。

跟侯Sir都同意,「乖」的人,會隨別人的想法做事,一時三刻,可能在主流社會得到認同,表面上安安樂樂,但制度一旦動搖,一切便隨時崩潰。就像人炒樓你又炒,泡沫一爆,分分鐘成負資產,一無所有。若着眼於生活上的創意,每日過得自在,即使「蝸居」,也該活得更逍遙。
跟侯Sir從作品談到現實,然後,再說到……食!原來他都是識食之人,問我此行吃過甚麼?我說印象最深,是到永康街的永康牛肉麪吃過「粉蒸肥腸」,大家瞬間都被這個麻香而甘美的奇菜進一步連繫起來,各自表述它的美味。我還以為身為一個醫生,會被「肥腸」這個高脂、高膽固醇怪物所嚇怕,原來除了寫作,侯Sir在食方面都這樣有「吉士」,一樣愛發掘「不乖」的好玩之處!一致認同,除了「健康」這標準答案,食得不乖,才享受到美食的樂趣!
人生何嘗不一樣,太乖,太悶。

洗寃錄

侯文詠的代表作《白色巨塔》原來跟日本的山崎豐子63年的一部同樣關於醫療體制的小說同名,於是惹來抄襲之嫌,這次實在得讓侯Sir呼呼寃。「山崎豐子那部作品的中譯本,要到03年日版電視劇推出後、大概04年左右才在台灣出現,之前我未有看過,我的『白』是基於在台大醫院時看到的一些問題而寫成的,想不到有這巧合。如果一早知道有這本書,我會連書名都避開。」翻看資料,88年的《七年之愛》,是侯Sir的首部作品,到99年的《白色巨塔》,已是他的第六本小說著作,加上其他散文集,一直以來,他的書都賣三十多萬冊,早已打響了名堂,倒不可能借一本在台灣還未有知名度的書上位,「寃情」實在輕易得雪。

後記
和侯Sir一起慶幸

話時話,我相信侯Sir、以至我,都應該慶幸,我們在香港及台灣這兩個還有半點民主人權的地方長大,「不乖」才可能有前途!如果你在一些司法不公、有法不依的地方玩「不乖」,就算你只不過是爭取一些基本的公民人權,雖然仍有機會得和平獎,及至蜚聲國際,但換來的,可能人權賺不到,卻只來一首「黑獄斷腸歌」贈興。「不乖有前途」,要在有真正文明的地方才可發生!

張一豪,七十後獨男,最大興趣是食,經常被誤解為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