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自負輕狂 心路崎嶇跌宕諾獎榮譽留給六四戰友

年少自負輕狂 心路崎嶇跌宕
諾獎榮譽留給六四戰友

【本報訊】「把和平獎獻給六四亡靈。」劉曉波得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如是說。今日身陷囹圄的和平獎得主,年少時輕狂自負,在同儕間鋒芒畢露,六四一役,他因為抵不住牢獄之苦,在懷柔手段下認罪,寫下悔過書,事後更一度否定六四以及自己的過去,成為他一生污點,是時日的鍛煉最終穩住他爭取民主的路,寫下《零八憲章》,取得諾貝爾獎。
記者:張嘉雯、蔡建豪、蔡朗清、林浚川

沒有人一出生就是英雄,一直是萬人迷的劉曉波也怕痛苦。1982年,劉在吉林大學畢業,轉到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當研究生,憑挑戰傳統文學上位,狠批當年風靡全國的小說《棋王》、《紅高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平地一聲雷,他的獨到觀點風靡全國,令他得到不少演講機會,出版的著作也廣受歡迎,甚至得到外國學者繙譯,邀請他到歐美國家講學。
劉曉波最愛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捷克小說家卡夫卡,11歲開始抽煙,身邊美女如雲,名副其實浪子一名,首任妻子陶力小他兩歲,是日文學者,二人育有一子,取名劉陶。

回國參與學運 四君子之一

1988年,劉獲邀到挪威奧斯陸大學作訪問學人三個月,年輕時目中無人的劉,甫抵埗就毫不留情地批評當地的漢學者學術水平低、誤人子弟,令當地學術界咋舌。
原定轉到美國繼續講學的他,因參與八九學運回國,在廣場上發動知識分子絕食,與周舵、歌手侯德健、北師大學者高新發表《六二絕食宣言》,被稱為「廣場四君子」,六四過後,他被指反革命罪入獄。
曾經跟劉一起被關的民運人士陳子明說,當局採取懷柔手段,讓劉曉波跟家人見面,劉無法抵擋,一年後寫下悔過書,離開秦城監獄,與妻子離婚,此後曾撰文批評學運,指學運「延緩了改革開放的進程」、「使中國發生了全面倒退」,「反骨」文章成為他一生污點,令他與北京師範大學老師蔣培坤和師母丁子霖反目。直到遇上同具才氣的第二任太太劉霞,才穩住自己要走的路。

呼籲平反六四 獄中娶劉霞

1995年他因為呼籲平反六四被判刑,半年後出獄又與民運人士王希哲合撰《雙十宣言》,判監三年,在大連獄中與劉霞結婚。
再次出獄後,數年前他與憲政學者張祖樺等民運人士醞釀起草一份像當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捷克的《七七憲章》,經過四年多的討論,收集了數百人意見,終於完成《零八憲章》,結果成為他再次入獄的導火線,亦間接促成他取得諾貝爾獎。

劉曉波簡歷表

1955年12月28日 吉林省長春市出生

1976年 在長春市建築公司當工人

1977年 參加文革後首屆高考,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

1982年 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到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文藝學碩士

1987年 發表成名作《選擇的批判──與李澤厚對話》,批評美學泰斗李澤厚而名震文壇

1988年 取得北師大文學博士,應邀赴挪威奧斯陸大學、美國等地講學

1989年 參加「六四」運動,是天安門廣場絕食四君子之一,後被指犯反革命罪被判刑,關在秦城監獄,1991年1月獲釋

1995年5月 因呼籲「平反六四,保障人權」被判刑,1996年1月獲釋

1996年10月 因與民運人士王希哲發表《雙十宣言》,被控「擾亂社會秩序」,判勞動教養三年,被關押在大連勞動教養所,在大連囚禁中與劉霞結婚,1999年出獄

2008年 起草並發起簽署《零八憲章》,原計劃同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發佈,發表前被當局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帶走

2009年12月25日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重判劉曉波11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

2010年 上訴被駁回,被移送到錦州監獄

2010年12月10日 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把本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