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齡中一學生不足,政府希望各家中學,不論辦得好壞,一起縮減班數。
這是一項很奇怪的政策。打個譬喻,經濟不景,市民外出用膳減少,政府於是下命令,叫全港所有餐廳,無論水準高低,一律少放三張桌子,以避免部份較差的餐廳因沒有顧客而倒閉。這等於把本來想光顧優質餐廳的食客,趕到次一等的餐廳。
名校是虛有其名,還是有過人之處,聰明的香港人怎會不知道?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着緊程度,不可能比素未謀面的高官低。
我不敢說傳統名校的教學水準一定最高,但我相信大部分名校的教學水準,是高於平均水平。如果減少傳統名校的學額,硬將學生推去比平均水準低的學校,我便要問,我們的教育的制度,是把甚麼放在第一位?
許多傳統名校都轉了直資,家境欠佳的學生,難以入讀。英皇書院是官立中校,歷史悠久,辦學成績有目共睹,校方竟然打算削減新生學額,出身貧窮的人,又少了一些機會。
我小時住在公共屋邨,有幸入讀九龍華仁書院,那裏有差不多是全港最廣闊的校園,有優良的師資,有自由的學習氣氛,我度過求學生涯中最快樂的七年。若沒有九龍華仁書院的栽培,我不會是今天的我。我期望將來有更多平民學生,同樣能受惠於我的母校。
聽到英皇書院決定減學額,我感到可惜,是一種理性反應。得悉九龍華仁計劃減學額,我感到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