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聖誕新年將至,市民在長假期倘若選擇出埠度假,進行水上活動時要小心被水母刺傷。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專家指,最新研究顯示家用白醋清洗水母刺傷的傷口最有效;用清水或小便清洗卻反會刺激黏在傷口的毒泡,釋出毒素加重傷害,倘傷口持續疼痛,應到醫院接受治療。
記者:陳凱迎
在本港水域出現的水母一般毒性較低,多數人被刺傷後,只會傷口疼痛,嚴重至求醫的個案並不常見;但有些水母卻具高毒性,例如澳洲一帶水母,毒素隨時可侵害心臟,數分鐘內可抑制呼吸心跳致死,故有關被水母刺傷後急救的研究多在澳洲進行。
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訓練委員會副主席鍾健禮醫生指,最新研究顯示,利用家用白醋清洗水母刺傷的傷口最有效,「可以穩定傷口入面含有毒素嘅泡泡,冇咁易釋出毒素」,倘若有水母觸鬚留在傷口上,切勿徒手移除觸鬚,應用白醋抹走,「所以澳洲好多沙灘都放定支白醋,香港都可以用同樣方法」。
民間療法反加深傷害
坊間對處理水母刺傷有不少謬誤,例如有人會用清水,甚至是小便清洗,或者用毛巾將傷口紮實,但鍾指出,這些方法反會刺激傷口,令泡泡釋出毒素,加深傷害。
至於鎮痛方面,坊間用梳打粉灑在傷口上的做法同樣無效,相反,應該在傷口敷上熱毛巾,「毒素受唔到熱,遇熱就會分解」,至於熱毛巾應該有多熱,鍾說,「一般大約40幾度,視乎每個人忍到幾熱」。當痛楚減輕後,可在傷口處貼上膠布,需要時可服用止痛藥鎮痛。
本港泳灘無白醋備用
不過,在沙灘要找到白醋及熱毛巾並不容易,在兩者皆欠奉的情況下,鍾建議可先用沙灘泥蓋在傷口上,再用刀慢慢將水母觸鬚連泥削走,並用海水清洗;倘若適當處理傷口後,仍感疼痛難當,或傷口面積很大、潰瘍,或受傷後感到作嘔、肚痛,甚至出現抽搐等,應盡快求醫。
鍾說,一般情況下水母不會主動襲擊人類,但進行水上活動時,手腳的擺動或會令水母誤以為自己被襲,於是發射含毒素的泡泡,要預防被水母襲擊,進行水上活動時可考慮穿長袖潛水衣,市面上也有防曬用品是含有可預防水母襲擊的化學物。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發言人稱,現時公眾泳灘的急救用品中並無白醋備用,但會與有關方面檢討是否需要在急救物品中加入白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