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世界其他大城巿一樣,急促的社會節奏,迫使人們無奈地忍受着來自工作、家庭、個人發展等層面的壓力,誘使情緒病患者日益增多。
提及情緒病,通常會先讓人想到情緒低落、鬱鬱寡歡的心理狀態,但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終日誠惶誠恐、做事退縮、畏首畏尾的患者,他們並非全屬性格使然,其實,可能是染上了都巿情緒病焦慮症。
由於這類病症不一定全都以精神困擾為主要症狀,反而,一些軀體性症狀會較為突出,而按不同的體質、心理素質和生活環境,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疲倦乏力、頭痛、惡心、麻痹、肌肉緊張或疼痛;並有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精神難集中、心悸、出汗、失眠等症狀,因此中醫學多以具體病狀為疾病命名,如頭痛、嘔吐、不寐等。
情緒焦慮身體現毛病
中醫學認為患者多由於肝氣鬱結、心神受損,日久氣鬱化火及耗傷陰血,從而出現煩躁不安等情況。根據疾病的程度,臨床一般分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血行鬱滯、陰虛火旺等不同類型,除神志症狀外,也兼見脘腹脹滿、面紅汗多、失眠健忘、五心煩熱等症狀。
治療方法按疾病類型而有區別,一般以疏肝理氣、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為主。情緒長期處於焦慮忐忑的狀態下,可消耗精神體力,並影響日常社交,恰當的用藥,不但能紓緩不安情緒,更有助改善因焦慮而產生的一連串身體症狀。患者應該對治療抱有信心,積極配合,並結合自我精神調養,例如參與病人自助組織,或找家人朋友抒發內心感受,自可重投健康生活,緩解病情。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李翠妍醫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