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博士維權 能走多遠? - 李平

盡論中國:博士維權 能走多遠? - 李平

內地因拆遷引爆的抗爭事件,已幾乎不再是新聞,但當復旦大學博士生孟建偉、清華大學博士生王進文先後走入網絡,掀起維權的輿論波浪時,政府仍難沉默以對。不過,這種名牌大學效應、博士頭銜效應,無疑是對內地所謂法治的諷刺,而這種效應還能產生幾次,也實在成疑。

循法律途徑維權徒勞

10月30日,因父親被拆遷人員打死,趕返山西太原奔喪的孟建偉在網絡上建立緝兇日記,每日公佈尋求公道的歷程,其同學在復旦校園內舉行燭光悼念集會,校方領導也到太原會晤高官交涉。在輿論壓力下,兇手終被緝拿歸案,多名官員被革職。

名牌大學效應難持久

就在孟建偉為父親討回公道之際,王進文在山東濰坊的祖屋一夜之間被推土機推平了。自今年3月起,王進文就一直循法律途徑,為面臨拆遷的家人、鄉親維權,結果仍是徒勞。於是,一封長達8,200字的《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王進文致工學博士濰坊市長許立全先生有關拆遷問題的公開信》在網絡上面世了,半個月來被轉貼至各大網站,報章紛紛跟進、追訪。
王進文在公開信中慷慨陳詞,痛斥「推土機推不出法治,推不出和諧社會,也推不出真正的城市化,反而可能推出不和諧,推出不穩定,推出上訪,推出流血,推出官民對立」,警告一旦上訪及法律訴訟的大門被關閉,「無依無靠無房無地無錢無糧無尊嚴無幸福的人,恐怕只能在汽車炸彈與催淚瓦斯之間做出選擇了,伏屍兩具,血流五步,雖非壯烈,但卻令人感動」。
公開信道出了萬千拆遷受害者的心聲,聲援、求助的短訊、電郵不斷傳給王進文,當地官員被迫進京與他協商善後,有人願滙款138萬元換取他「不要再鬧了」。這顯然是名牌大學、博士頭銜的效應再度發酵,雖然他們抗爭的意義已超越爭一己之利、維一家之權,但如果不能推動法律、制度的變革,這種效應很快就會消失,地方政府、地產商很快就會有對策。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