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放題1:校園版LV 學生搶攬千元Gregory

是日放題1:
校園版LV 學生搶攬千元Gregory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像大埔恩主教書院的軒哥,借追女仔之名慷慨解囊,校內豪派四萬元和八部「埃瘋」,現身港聞版,紅過非凡哥!你暗忖,過萬元零用誇唔誇?唔誇,事實現今一般中學生零用都至少過千,何況富貴幫長存學界,揹名牌書包搭的士返學毫不出奇,只是近年過份吹捧物質主義,沒錢的人也要「豪起來」。

記者:蔡俊業
攝影:陳陶鈞、林栢鈞
模特兒:Lowell、Debby@PureModels
鳴謝:GregoryPacks由re:ech.o提供

返五日學 換3次名袋

就讀中七理科的陳智樂(Lego)想起那次買Gregory袋的經歷便苦笑,「中四、中五,一班內至少有5、6個學生用Gregory!我以為這個袋好平,諗住攞幾百蚊去買,點知原來咁貴!」他在粉嶺讀書,每月父母畀零用約千多元,「平均一星期用$300,用得最多係食,佔七至八成,其次係車費同飲嘢消遣,如果要出街就多花一、二百,亦有些是自己以前儲下來。」他曾做過暑期工,賺回來的錢買了一隻$1,200的G-Shock手錶,應是他全身最昂貴的物品。「我好少買名牌!但有個同學屋企幾有錢,一星期返5日學可換兩、三次袋,又agnèsb.又Nike!」
他那就讀中五的女同學就更厲害,「一個人就已經有3至4個Gregory袋,一個出街一個學油畫一個就返學用。之前還說買錯了一個銀色,於是就另買一個幾百元的多間隔袋,沒多久又買了個Masterpiece,要$2,300!」他說對方生於富裕家庭,Lego說她身邊同學的消費模式都是如此,難免會互相影響,「佢哋至少每人要有一個Gregory袋先。另外,我食糖最多係食能得利,送生日禮物畀同學只係得力素糖,但她就要食印有小熊維尼的糖,朋友開心無論幾貴都要買,畀我感覺是用錢去維繫友誼!」Lego說很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時間陪伴子女,才以金錢安撫,加上朋輩影響,這種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很難改變,「如果唔係就唔會有援交,亦唔會有大學生碌爆信用卡跳樓啦!」

陳智樂,中七生
每月零用:$1,500
最貴品牌:G-Shock

■Gregory已成為學生哥必備的行裝。

■一個Masterpiece袋動輒要上千元。

■現今的學生,大都以金錢維繫友誼。

三成零用 與女友共享

軒哥在學校派錢出現在A叠,連同社會越趨濃烈的消費氛圍和拜金主義,Lego認為這種風氣很有問題,亦漠視自身性格等素質,他的同班同學馬俊俙則有另一番體會。他跟他弟弟一樣,每個月父母都會給$1,500零用,當中的$700至$800花在用膳上,其餘三成就要跟女朋友共享。「因為她的零用錢很少,所以很多時候都會代她付錢。」不要誤會是坊間流傳的富豪包養式「貼女」行為,只是對方着實太窮,一星期只有$60零用,另加每日返學有$20可吃飯。「我覺得佢真係食唔到嘢!但佢阿媽又長時間不在家,所以午餐晚飯都在外面食,食杯麪或者公仔麪。」眼見越來越多同學用名牌,他感嘆:「以學生來說我覺得是辛苦,因為對比其他有錢學生,你真係會有比較。」

馬俊俙,中七生
每月零用:$1,500

10個學生4個用Gregory

10年後的今天,AirJordan已成為上一代的男生追憶,如今一輩出街或上PE堂,買對NikeAirMax已是有米象徵,過千元的日本版NewBalance更可登上「富鞋榜首」,都是很娘那句:每個年代總有經典事物。蘇真真說,當年潮同學愛揹MandarinaDuck,現在街上見得最多是Gregory,否則沒資格叫潮。來自美國的Gregory本身是行山袋,re:ech.o旺角分店店務主管馮駿業(Anthony)指,售價10年前才不過數百元,但後來由日本人諗計變身潮牌,布料花款越出越多,便開始矚目學界,「可以話係中學版的LV,現在不及兩、三年前厲害,當時真係好多學生搶,依我所見,區內10個學生4個用,呢個比例好誇張。」雖然每個正價約$1,300至$1,800,但仍無損叫座力,「今年開學,一日內就賣出10個!有時學生哥想買又唔夠錢,就會立即問同學籌旗!」

軒哥7萬10年變20萬

我們問理財策劃師林昶恆,如果軒哥將祖母給他的4萬元,連同買8部iPhone價錢(約3萬元),合共7萬元,乖乖地拿去作增長或回報率較穩健的投資,按年回報10%(購買滙豐、建行或亞洲股票基金),10年後即軒哥24歲時,可累積幾多財富?林昶恆計算後指,其總資產可增至20萬,嘩,可足夠修讀一個碩士學位,亦可以繼續投資多幾年變成首期,分分鐘上樓快過80後,真係有數得計!

■理財策劃師林昶恆:「好多父母覺得要用錢協助孩子提升自信,其實是父母自己無信心。」

■曲線解讀,軒哥因派錢最終上了港聞版,都算是在那位心儀女同學面前「威番次」。

■現今每個學生都要有個名牌袋裝身,才能在同學間立足。

學生回應軒哥

理大護理系一年級黃同學:「可能軒哥無正確的使錢觀念,佢咁做只屬個別事件!」

理大會計系三年級梁同學:「我覺得軒哥錢多到唔知點用,亦都唔知咩叫尊重人!」

追錢一族

■《大和撫子》中松嶋菜菜子飾窮空姐,將所有收入買靚衫釣金龜。

■《流星花園》中杉菜媽媽為求女兒嫁有錢人,要她入讀貴族學校。

■《窮人×愛麗斯》中,以喜劇引發窮富價值觀反思。

蘇真真:思想教育慳得就慳

軒哥在校內派錢的新聞,令我回想當年每星期老竇只會畀$200零用,已經是中學時期的最高水平!跟我同為80後、兩年前憑《香港潮語學習字卡》打響名堂的蘇真真,生於中產家庭,家住海怡半島,照計蘇生蘇太畀零用錢都鬆手點吧?!「每日得三、四十蚊,只夠食飯和搭車,與其他同學相比其實不是太多,用剩錢可以儲起來買漫畫或者去打機。」他說蘇家上下向來慳錢至上,所以蘇真真從小都接受「慳得就慳」的思想教育,「這個概念已經在我腦海植根,無論去超市抑或買衫,只會減價才買,見無減價就唔睇!」

蘇真真
原名蘇揚真,80後,理大中文及繙譯系畢業後當教師,著有兩輯《香港潮語學習字卡》及《台灣潮語學習字卡》,剛修畢碩士畢業。

無AirJordan無正選做

日子有功,蘇同學已經習慣了這種慳家模式,九十年代就讀皇仁,蘇真真直言當時也有同學很有錢,這班富貴幫的零用錢是他的2倍(約$1,600),名牌裝身,好不稀奇,「最多人捨得花錢去買AirJordan波鞋,好似Jordan11、12同13,袋就興地圖袋(AlvieroMartini)、MandarinaDuck、Bold袋或者係LeSportsac,鞋就一定買Dr.Martens。」嘩,全部都要過千元才可埋單的富貴品牌,每星期只有$200的蘇真真點會有錢買?但做人難免有虛榮心,於是就在家附近的皮鞋公司買了一對「Dr.Martens」回家,「見人有,又差唔多款,點知原來係假嘢,因為其他人說Dr.Martens真貨的鞋底是有十字的,但我買的那對沒有。」這種表現,或許是曾受富貴同學白眼的條件反射,話說當年男同學對AirJordan奉為頂級球鞋,沒想到竟然變成當年皇仁籃球場的入場券,「如果你打籃球不穿Jordan或有Air的話,人家就會覺得你唔識打籃球,我記得當時着一對很普通的跑鞋打班際,已經俾人笑,仲唔俾我做正選!」

蘇真真
九十年代名牌

傳媒鼓吹金錢掛帥

軒哥派錢,學校隨後表示已即時禁止,但離開學校後又是否禁得住?蘇真真說這一代的學生很不同,覺得金錢最重要,「莫說派錢,我在小學教書時就聽過有學生走去別人屋企偷錢!」而校園逐漸變成名牌比拼擂台,「小學生都話要出iPhone,說是阿媽唔用畀佢用;我現在於土瓜灣區教書,區內都已經不是很有錢那種,但都會見到有幾個女仔揹Gucci袋返學,她們用來裝PE校服的紙袋都是LV或者其他名牌。直資學校就鬥得更緊要,因為整個社會都係咁!」他認為傳媒絕對是推動這股風氣的最大動力,每日24小時財經新聞台不斷分析買甚麼股票賺錢,資訊氾濫,翻開報章雜誌,來來去去,不是最新出品的潮流衣飾,就是某女星以身材和事業線賺更多的錢,「梁洛施為李澤楷生仔竟然可以上到報紙頭版,咁會出現一種社會效應,學生見到,自然覺得其他事情相比之下都不是太重要,就算是家長亦經常灌輸一種價值觀,『要讀好書搵好多錢』,香港九成父母反對從事文化及藝術工作,因賺錢唔多,而社會認為錢能帶來成就感,成就就是來自金錢,有老師更講笑話:『畀部iPhone我都會叫佢軒哥!』呢個係成個社會嘅問題!」

■梁洛施生B登頭版,蘇真真:「咁會令學生覺得錢係萬能,比一切都重要!」

■近年名店越開越多,成消費主義的催化劑。

Q&A 小四開始有零用
Q1 現今一代跟九十年代的中學生揀背囊有甚麼不同?

Anthony 九十年代都有學生用過千元的名牌袋作書包,例如AlvieroMartini及MandarinaDuck等,但不及現今普遍。

Q2 為何Gregory背囊售過千元仍會如此搶手?

Anthony 產品在美國生產,布料顏色及花款多,有花紋設計款色流通數目少,且每家店獲分配的款色不同,造成市場效應,要競爭才可買到,逐漸成為中學生的身份象徵。

Q3 是甚麼原因催使學生高消費現象?

蘇真真 商場及名店越開越多,且時代進步,學生容易得到消費資訊,難免會令受眾很想擁有。

Q4 父母甚麼時候應開始給子女零用錢?

林昶恆 可以考慮小四開始,金額沒準則,應限制不超過5元一天,但中學生因支出多,最基本是計算交通費用及足夠應付每日午飯開支。

Q5 父母因工作繁忙以錢作為補償,給子女過多零用,有何不妥?

林昶恆 如零用錢超過買零食的需要,餘錢可能不當地使用,因而建立錯誤價值觀,作為父母應讓孩子知道錢以外,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