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婦黃女士今年9月中秋節時,到街市買蟹炮製過節佳餚,烹調期間被蟹鉗上的刺拮傷。初時她不以為意,逾一周後手指「腫到好似腸仔,痛到瞓唔到覺」,被轉介到瑪麗醫院後才證實感染海洋分枝桿菌。手術後至今要接受物理治療。
黃女士表示,中秋節為家人煮蟹時沒戴手套,只是手拿一塊布,「隻蟹生命力好強」,結果被蟹鉗上的刺拮傷左手食指第二節。約10天後她開始感痛楚及腫痛,向私家醫生求診,只獲處方消炎藥,但手指繼續「腫到好似腸仔」;痛楚加劇得令她連家務也做不了,其後進瑪麗醫院急症室。
手術後需物理治療
黃女士感染後約三周才進行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傷口長3至4吋,手術後需定期返醫院進行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教導她用另一隻手按摩左手食指,並要練習屈指,以免關節變硬。受傷的食指現時活動能力已恢復八成。
海洋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marinum)常存在於海水中,在28至32℃水溫最活躍;可經由傷口入侵人體,透過患者筋膜蔓延。病徵包括筋膜發炎或受感染的身體位置腫脹,但患者不會發燒,亦未必有痛楚。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