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增加在全球經濟影響力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要達到目標真正發揮在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似乎我們仍然欠缺一家具影響力的國際性金融機構,能有高盛般的能力可以左右市況。
現今全球5大市值金融機構,最少工商銀行(1398)及建設銀行(939)名列5強,但市值歸市值,無論工行及建行都仍然係受保護動物。上海金融辦主任方星海說得對,內地過份規範銀行業,兼且不由自主備受指指點點,其實就是中國經濟加強影響力的最大阻力。
應取消新增貸款目標
近期有中資機構亦學識招聘外援建立西人為班底的團隊,從而提高認受性。但招聘洋人只是權宜之計,中資企業文化不改,繼續故步自封,其實越難達到國際化的道路。
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內地仍然沿用一套計劃為主、市場為次的制度,年年靠設定貸款額目標,以及分配貸款類別去配合計劃經濟運行。但演變出的問題卻是號稱商業銀行,但實際仍然由國家主導,無論貸款政策以至風險管理均由國家安排,凡事問國家,金融機構難以自主發揮本身優勢,當然難有進步。
政策性貸款好處係有助資金配合社會發展導向,避免因短視而過份把風險集中,只是大國已經崛起,銀行也應該表現出已長大成人,凡事從商業利益出發、按股東利益着想考慮。凡是不按常理出牌之決策,當中更會牽涉許多利益瓜葛,反而會增加金融風險。當投資者明白到所買的內銀股是如何不由自主,所謂現價仍然便宜究竟是真的咁大隻蛤乸隨街跳還是應有的折讓已不攻自破,好期望內銀有朝一日被重新放入樹林按森林法則打世界波,畀大家一睹其真正實力。
要創造真正國際級金融機構,當務之急是盡快取消每年新增貸款額度目標,放棄計劃指導貸款,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開始。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