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是倡議人民幣國際化的先行者,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本港市場推出人民幣產品,令港交所得益,近日有關10萬億元熱錢囤積在港,伺機衝擊內地的講法觸動各人神經,李小加亦落力維護,指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市場應保持信心、耐心及平常心。
籲保持信心耐心平常心
李小加昨日擔任一經濟論壇的演講者,整篇講辭都是衝着10萬億元熱錢囤積在港的話題。他打趣說,「錢無分好錢、壞錢,也無分熱錢、冷錢,錢就是追逐錢」、「有人民幣升值預期是好事,只有那樣,人民幣產品才有人想要……你不會等貶值才去搞人民幣!」他強調,水是往低處流,一個國家經濟好,就會吸引資金,香港可以協助中國把風險管好。
他指出,中國過去30年推行經濟開放,主題是資金進來,未來30年的主題是資金出去,中國資本開放是大勢所趨,「只有早晚,沒有是否」。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最終一定走向國際。
他認為,在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時,市場應該保持信心、耐心及平常心,「今天中國非常大,政策決定者不會朝令夕改」。
他以游泳為例,人民幣國際化現在「(資金)未游出大海,一見浪就會退回去...可能要調整一下熱情,但大方向沒有變」,香港是一個讓人民幣國際化「試游」的地方,可協助管理當中的風險。
雖然人民幣國際化是大方向,但李小加相信過程相當漫長,可能需時10至30年,「要做成功寧願做慢點,要有持續力」。他不評論香港發展人民幣產品或推出人民幣新股的時間,會否因內地對熱錢的憂慮而推遲,關鍵是要有一個機制,讓人民幣產品有後續需求,能夠持續發展。
人幣國際化或需30年
對於央視有關10萬億元熱錢的報導,李小加認為那是「好故事」,是否「好新聞」則有商榷餘地,內地有新聞自由,市場無需想太多。被問到央視是否不反映中央政策意見,他笑而不語。
「有些事情只能說不能做,那就不做,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那就不說」,他認為,市場在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過程中要保持平常心,不用過份憂慮。那麼,內地現在有憂慮,是否因為香港說得太多呢?李小加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