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難為了內銀 - 胡孟青

青心直說:難為了內銀 - 胡孟青

一如所料,內地正式結束歷時兩年的寬鬆貨幣政策。剩下來,最關鍵是來年的新增貸款額度,這不但能真正反映內地經濟政策及增長指標,更左右內銀股的表現。
從內地傳媒報道,明年新增貸款額度只會輕微減少,最後金額可能是介乎6.5萬至7萬億元,較之今年目標僅縮減最多1萬億元,顯示中央政府背後盤算,仍然是繼續靠推動貸款,製造資金去帶動經濟增長。
內地口口聲聲要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內需。但骨子裏暫時仍然是以追求高增長為首要任務,因為高增長不但有助中國在現今大環境下增加話事權,而且更能盡快達到提高居民收入,達到建立小康社會目標。既要控制通脹,又要有高增長,是當今甚至可見將來的中國經濟政策矛盾。

加息成唯一出路

內地的確出現大量資金氾濫,但近期貨幣政策的舉動又反映當局進退失據,盤算錯誤。擔心熱錢流入及影響經濟增長,人行不願加息,卻選擇大幅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目前出現的是,內地短期資金出現緊張,而且在加息預期升溫下,二手票據市場利率上漲。再運用增發票據收緊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效能已大為失效。要抽走過剩資金,加息已成為唯一出路。
過去10年,領導人聰明之處是學會運用銀行投放資金,及利用金融市場付鈔的遊戲。早年眼見銀行業大量壞賬,中央先來個大量向銀行注入資金抵銷壞賬,然後透過將銀行上市套回資金。
金融海嘯的出現,歐美不景氣更壯大了祖國問鼎經濟強國的野心。銀行業又再大派用場,谷大貸款基礎推動經濟,但造成銀行資本充足比率下降,最後銀行又被指令伸手集資。
所以,內地這兩年的高增長,並非來得必然,背後最終是要由銀行股東付鈔。
靠貸款增長推動經濟的方程式越是繼續,內銀股越會受政策不明朗因素影響。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